鑒于此,袁歌也害怕糧食太多而發霉,便與涼州馬騰、并州董卓、幽州曹操做交易,以十石糧一匹馬的價格,購進了十萬匹優質戰馬。
雖說目前的市價,大概是三石糧一匹馬,可那是青州、冀州的糧食沒有涌入市場,否則一百石糧也未必能買到一匹戰馬。
袁歌就當是做慈善了,不僅購買戰馬,還大量收購靈芝、人參等藥材、鐵礦、橡木等造船材料,當然,收購都是用的糧食,在這個吃不飽飯的年代,能救活多少人算多少人吧
不過,這里面加了一些名為信仰之毒的佐料,袁歌是不會告訴他們的。
有了戰馬,袁歌將呂布泰山軍中的那支騎兵補至五萬人,白馬義從本來也計劃擴軍的,可公孫瓚只要白馬,袁歌無奈,干脆給青州軍也配置了一支三萬人的騎兵。
董卓部、曹操部有了袁歌糧食的幫助,發展都迅猛了起來,至于資敵?那是日后的事了,靈帝駕崩前,只要三仙不搗亂,大概會進入很長時期的發育期。
由于袁歌的出現,這些人提早地代入了一方諸侯的角色,都開始了發展麾下勢力。
三年時間,就算沒袁歌的糧食支援,這些人也能發展得起來。
袁紹在袁家的幫助下,成為了豫州州牧,袁紹、袁術這兩兄弟有了在黃巾當俘虜時的共患難之誼,目前關系還處于蜜月期,共同發力,有袁家資源的幫助,豫州目前的狀況是除青、冀兩州外最好的。
若論氛圍的話,豫州甚至比青、冀兩州更強一些。
不過袁歌并非無法做到更好,而是不愿接納太多的世家學者,家國天下,世家出身之人,把家看得太重了,為袁歌所不喜,所以除了荀彧、諸葛亮、周瑜這樣的大才外,他對于世家學子并不是很重視。
上有大佬鎮壓,又得不到袁歌重視,根本看不到出頭之路,這些人便很快以各種理由,到了其他人的地界。
處理完了青州工業,袁歌接下來便要著手解決氛圍的問題了,開啟民智,打破世家壟斷便是他的目標。
袁歌到現在才開始著手,是因為直到現在,他才有把握鎮壓天下世家的反撲。也因為直到現在,他治下的百姓,才有余力供家中孩童讀書。
世家的藏書量在袁歌這個攝政王有意收集之下,根本不值一提。
天下世家有的書,袁歌這里大都也有。
開啟民智的第一步,要有足夠的書,書是承載文化的工具。
他搜集的書雖然不是什么孤本,卻也不是用來拿到學堂上教書用的。袁歌手上的所有書,都有兩套,分別存放在兩個地方,被嚴密保護起來。一處若是發生意外丟了書,還有另外一處的書可以再抄錄一份。
袁歌需要的,是可以批量生產的書。
紙張方面,蔡侯紙已經足以滿足他對紙張的要求,話說蔡侯紙這么優秀,居然在東漢、三國沒被推廣開來,實在是讓袁歌有些看不懂。
反正在袁歌治下,蔡侯紙是被大力推崇的,青州被作為他的封地后,他就命人建了好多個造紙廠,官府平時記錄事情,也全都用得是蔡侯紙。
袁歌需要搬運的,僅僅是印刷術而已,這個不難。哪怕他計劃跳過雕版印刷術的階段,直接搬運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工具相比雕版印刷術反而更加簡單,雕刻過程中出現錯誤也不需要全部推倒從來,唯一的難點就在于,負責印刷的人必須識字。
這個時代字典是沒有的,袁歌也沒有造字典的能力,他身邊的蔡琰倒是有這個能力,卻沒這個精力,就算有精力,袁歌也等不了那么久。
目前只能是采用笨辦法,先將要印刷的書交給青州工業,讓他們把書本上的每一個字都刻個模型出來,然后送回泰寧城,由袁歌抓來的書生負責排版,再交由其他人來印刷。
書生需要靠抓,這也是無奈之舉,這個時代,識字的一個個牛氣哄哄,哪里會來給你做苦力。
至于哪抓來的?袁歌上任后大查青州的貪官污吏,把有問題的抓了一批,交贖金也不要,只是送到泰寧城先關起來,等待勞動改造。
自從袁歌開啟科技超級工人后,他泰寧行宮的建造速度果真是快了一大截,預計年前就能住進去。鑒于泰寧行宮的建造速度之慢,袁歌決定將他的王宮建造計劃也提前拿出來。
國力衰弱時大興土木,那是害人,國力強盛時大興土木,那就是發福利了,只要賞錢足夠,百姓都是搶著干的,因此荒廢部分良田也不打緊,就當是休耕,反正他糧食多的倉庫都放不下。
王宮選址,原本是計劃在青州臨淄的,現在冀州也是他的了,便計劃搬到巨鹿去,巨鹿有張角留下的城墻,若是不對上三仙這種人,天然便是無敵的存在。
巨鹿城內也足夠大,好好改造下作為他的王宮很不錯,就是巨鹿這名字覺得有些俗氣,還需再想一個新名字,袁歌有些取名困難癥,想到后世巨鹿所對應的地名,正好也不算難聽,干脆就叫“邢臺”好了。
活字印刷術所需要的模板雕刻起來不難,完成了輪崗培訓的木匠們,享受著科技超級工人雙倍效率的加成,分工合作,很快便將袁歌所需要的第一本書三字經刻好,并派人送回了泰寧城。
帶注解的三字經,也有上萬字了,袁歌又沒有心思去推進簡體字,繁體字若是要求刻在狹小的空間內,所需要的精力會成倍提升。
因此為了加快雕刻效率,每一個字都是用的一寸乘一寸的木塊。這個大小是試驗過后,效率最高的,大了會較為費力,小了則難度增加。
木匠們又不識字,分不清哪些字已經刻過,很樸實地將三字經從第一個字到最后一個字都刻了一遍。
由于擔心運輸過程中模塊受到擠壓而損壞,木匠們還將每一個模塊都用絲麻包裹起來,整整裝了一大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