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現自己染上了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愿意折騰百官。而且還不是他爹那種,朱元璋是看誰不順眼,一刀殺了完事,可是到了朱棣這里,他更愿意逼著百官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比如吳中鬧騰,他就給發配海外,去哈烈國探險。解縉擺才子的譜兒,他就給趕到安南,讓他從安南人身上榨油,就不信了,到了安南,你還能裝蒜?
這還只是個人,等到奉天殿測試百官,再到考察大理寺,朱棣發現自己這條路上是一騎絕塵,一去不復返了。
沒有辦法,折騰百官,是真的會上癮的!
“柳淳,你說要是把所有的科舉官員都給廢了如何?干脆就提拔吏員,讓他們擔任高官……”朱棣想了想,就自己否定了,“還是不行,這招父皇好像用過,他提拔過糧長,也提拔過監生,好像效果都不怎么好。”
朱棣若有所思,“你跟父皇比我熟,知道原因不?”
柳淳能不清楚嗎?
“陛下,先帝總攬朝局,事無巨細,全都是一人負責。故此百官只要聽話清廉就行。陛下雄心萬丈,以政務責寄臣工。陛下不止需要百官效命,也需要百官聰明能干,可人一旦太聰明了,就不好擺布,所以不論哪一朝,吏治都是最難的一件事。”
對于柳淳的話,朱棣表示同意的不能更同意了,你小子就是聰明過分了,豈不是不好擺布,簡直處處給朕挖坑,稍微不注意,就被你坑了。
只不過為了治理這個國家,朱棣還真離不開柳淳。
明明很討厭他,卻還要尊重他的意見,處處和他商量,朕也太難了……
柳淳不管朱棣怎么想,繼續自顧自道:“科舉作為一種選拔方式,其實能在科舉獨占鰲頭的人物,還多是天才,至少說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稍微打磨,就能夠擔當重任。比如陛下挑選的閣員,不都是如此嗎?”
朱棣微微點頭,卻又不客氣道:“除了解縉那個混賬,其他六個還算不錯!不過也就是這么寥寥數人了,其余的進士之中,庸才非常多,朕很想把他們都給罷免了!”
朱棣殺氣騰騰,可別以為他在開玩笑,這位是真的干得出來,柳淳覺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朱棣發飆暴走。
“陛下,有些天才,不論在什么時候都是天才。可大多數人,卻需要一點點培養,他們才能勝任職責。科舉只考一篇文章,很多人連史書都沒有讀通,連基本的算學都不會,卻可以成為知縣,知府,牧守一方,結果他們多數都要靠著師爺指點,才能安坐大堂,真不知道是他們當官,還是師爺當官!”
朱棣哼道:“朕就是惱怒這一點,師爺其實也就和那些衙門的書吏相仿,朕直接用他們,豈不是比進士官更好?”
柳淳笑著搖頭,“陛下,這是科舉的弊端,但是衙門的小吏,他們長期在一個衙門做事,視野狹窄,過分關心細節,很容易忽視大局,這些人只能當做循吏,卻不能輔佐陛下建立萬世不拔的功業。”
朱棣冷冷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到底讓朕如何做?”
柳淳道:“陛下,百年樹人,十年樹木。想要培養出合適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從改革科舉開始,再改革教育,這樣一來,就有了很好的基礎。接下來的進士官知識豐富,能力增強,他們就能承擔起職責。同時呢,從下面提拔一些吏員上來,讓他們去沖擊現在的格局,如果其中真的不乏人才,不如就破格錄用。兩條腿走路,才是正辦,不能求治心切,亂了方寸。”
朱棣沒有說話,但是鼻子里發出了粗重的悶哼,陛下很不開心,縱然你姓柳的說得對,可你也別想教訓朕!
朕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沒工夫跟你慢慢來,朕要看的是結果!
柳淳太知道老朱家人了,都是貓一陣狗一陣的,跟他們打交道太難了。
“陛下,人才不光要培養,還要區分。就拿吏部、兵部、戶部、工部,當然也包括內閣,負責的都是大事,而且涉及到朝廷和地方,涉及方方面面的協調,必須是德才兼備,有全局視野,又要有過人的業務能力。相比之下,刑部和禮部,做事情就沒有那么多的牽連。刑部只要按照律法做事就可以,而禮部呢,各種慶典事宜,也都有前例可循。臣以為像這樣的衙門,大可以提拔一些老吏,讓他們去做,沒準會比那些進士官干得更好,趁機也好敲打群臣,讓他們知道厲害!”
朱棣沉吟,柳淳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其實還可以仔細區分,比如兵部和工部,專業性更強,最好要有行伍經驗,要知道大工程的運作。
至于吏部和戶部,在廢除宰相之后,這兩部就相當于天子的兩個臂膀,一個管人,一個管錢。他們跟內閣,算是朝廷運作的核心,也是最需要用心的地方。
朱棣跟柳淳的一番談論,算是給整個人才培養選用,劃出了大致的方向。不過回到了眼下,大理寺負責審核案件,他們的律法素質,甚至要高過刑部才行,不然如何推翻刑部的定案?
提拔大理寺的吏員,正好恰如其分,歪打正著!
朱棣這才弄明白,怪不得自己下旨,柳淳可高興了,而且還主動幫助點撥孫桓,原來朕正在替這小子做事啊!
朱棣的好心情瞬間消失了,瞧瞧,又被柳淳給帶到了坑了,難道堂堂天子,就爬不出來了嗎?
“啟奏陛下,署理大理寺卿孫桓求見!”
朱棣點頭,“讓他過來吧,朕就在這里見他。”
說話之間,朱棣走到了一片茶樹面前,停下了腳步。
徐妙云畢竟是名門閨秀,看不得遍地的菜園稻田,她把好些地方都給鏟了,重新種上了花草。
不過這幾壟茶樹倒是長得很不錯,總算躲過了徐妙云的毒手。
柳淳十分熟悉,當年他可是朱元璋親口加封的鋤草官,一轉眼這么多年過去了,面對著這些茶樹,柳淳只想說一句,給大明朝鋤草還真不是一個輕松的事情啊!
正在思索之時,孫桓急匆匆趕來。
“啟奏陛下,臣清查積案,發現有許多案子,與朝臣牽連,故此臣不敢不報。”
朱棣已經得到了消息,因此十分平靜。
“你說吧,都有誰?”
“陛下,臣發現吏部右侍郎李至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黃福,還有工部侍郎郭資等人,都有案在身,需要重新徹查。另外還有十幾名臣子,也有不同程度的貪賄行為,請陛下過目!”
說著,孫桓將一份名單,遞給了朱棣。
朱棣接在手里,掃了一眼,就扔給了柳淳。
“讓錦衣衛按照名單抓人,一個不要放過!”
柳淳接到手里,也沒說什么,就下去安排了。
這也就是柳淳地位足夠,不然就算是紀綱也沒這個膽子。
一下子拿下三位三品高官,而且還牽連十幾名大臣,你孫桓的膽子也未免太大了。要知道在幾天之前,這幫人隨便提出一個來,都能把你給碾死,如今你一口氣得罪了這么多,真的不怕小命不保嗎?
“李至剛曾經是大理寺卿,其余這些人,也有幾位是大理寺出來的,你若是想公報私仇,可要先想清楚了。”
柳淳沉著臉道,能把話說得這么明白,還多虧了那一泡尿,不然柳淳才不會管孫桓的死活呢!
孫桓突然咧嘴笑了,“大人,許多事情都是欺上不瞞下,下官有足夠的證據能辦這些人。至于是不是挾怨報復,下官就只能請陛下明斷了。”
柳淳啞然一笑,朱棣會不會明斷,他還真說不好,不過既然有證據在,那就不用擔心了,而且柳淳也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名單之中的臣子,不少都是建文朝的舊人。
朱棣進京之后,處置了黃子澄、暴昭、陳迪等幾十人,算是把建文集團的核心都給干掉了。
但是誰也不會把所有建文朝的臣子都給殺了,像蹇義、鄭賜等人,朱棣都提拔重用,就連內閣的成員,也是建文朝留下來的,朱棣一樣看重,這就是一個天子的心胸。
可是在這兩伙臣子中間,還存在一群人,他們才不堪用,卻也沒有明確證據,表明他們跟著朱允,參與了篡位,削藩,推翻祖制的事情,朱棣對這些人,一般是降級,或者暫時留任原來的位置。
到了今天,孫桓突然告訴朱棣,建文舊臣當中,還藏著不少貪官污吏,朱棣豈能放過。
天子升坐奉天殿,這一大堆臣子被陸續押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李至剛!
朱棣翻看著他的卷宗,緩緩道:“這上面說你曾經貪墨過一筆軍需,十八萬兩,你有什么話說?”
李至剛竟然沒有否認,而是坦然點頭。
“陛下,確有此事!”
朱棣的臉瞬間黑了,“你莫非不知道貪墨之罪嗎?”
李至剛竟然磕頭作響,“啟奏陛下,臣昔年貪墨,也是為了天子靖難成功啊!臣自陛下登基以來,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貪賄行為,請陛下明察啊!”
一上來就遇到了這么個貨兒,柳淳斜了眼孫桓,見他額角冒汗,心中暗笑,光有證據,還是不夠的,要想讓這幫東西老實伏法,可不是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