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克多選擇投靠狄奧多西后,狄奧多西就從小亞細亞半島調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徹底的替換了君士坦丁堡原來的守衛軍,使得整個君士坦丁堡完全的掌握在他的手中,只不過當李恪和伊琳娜的大軍封鎖了整個海峽時,他的幾萬大軍已經徹底的失去了意義。冰火中文binhuo
君士坦丁堡是個港口城市,雖然背后就是歐洲,但是它主要與外界的通道還是通過黑海海峽,因此在海峽被封鎖后,整個城市也幾乎喪失了對外的交流,甚至只要伊琳娜和李恪愿意,君士坦丁堡立刻就會陷入癱瘓之中。
不過伊琳娜卻沒有完全封鎖君士坦丁堡,一些商用或民用的船只依然可以進入港口,使得整個城市的秩序依然得以維持。畢竟狄奧多西雖然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但是城內的大部分貴族依然沒有明確的表示支持他,而且這是一場皇家內亂,伊琳娜也不想波及到普通的百姓。
不過伊琳娜在仁慈的同時,也沒忘記此次的目的,因此她在李恪的建議下,立刻在海軍的協助下,占據了君士坦丁堡北方的金角灣地區,然后在這一地區公開演講,將狄奧多西弒兄奪位的陰謀公布出來,并呼吁君士坦丁堡的市民起來反抗狄奧多西。
伊琳娜的公開演講立刻得到城中許多貴族的響應,他們紛紛暗中派人求見,向伊琳娜表達了自己的忠心,并譴責狄奧多西之前的暴行,甚至有些人還毫不掩飾的表示,希望伊琳娜能夠繼承帝國皇位,成為新一任的羅馬皇帝。
對于這些前來表達忠心的貴族,伊琳娜也做出一副歡迎的態度。并且還隱晦的向這些貴族表示,這次狄奧多西的政變只是他一人所為,其它人都是受他脅迫,所以日后她肯定不會追究,這也打消了不少貴族心中的憂慮。
當第一批前來試探的貴族把伊琳娜的態度帶回君士坦丁堡城內時,其它還在觀望的貴族大部分也都放下心來,結果更多的貴族派人與伊琳娜接觸,甚至連那些被狄奧多西剛調到城中的小亞細亞軍官中,也有不少人開始動搖。
小亞細亞的軍官中。絕大部分也都是各地的貴族,當然這些貴族以小亞細亞本地貴族為主,狄奧多西以前雖然得到這些貴族的支持,但是這些貴族更多的是想抱成團,將狄奧多西當成他們的代言人。從而得到更大的利益,除了少部分屬于狄奧多西的鐵桿支持者外,其它大部分并沒有謀反的打算,這也是之前狄奧多西為什么那么小心,除了他的鐵桿心腹外,根本沒有其它人知道他謀反的事。
后來狄奧多西的冒險一搏成功了,不但占據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斯二世也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西克多也成為狄奧多西的盟友,使得黑海海峽有大半掌握在狄奧多西手中,雖然還沒有完全取得帝國的實際統治權。但卻也相差不遠,這讓小亞細亞的貴族們看到希望,于是開始主動支持狄奧多西,從而使得狄奧多西有兵可用。將君士坦丁堡原來的守軍替換掉。
但是現在情勢逆轉,狄奧多西的盟友西克多已經完了。而且伊琳娜也安全回到君士坦丁堡,身邊還有大吳皇帝陛下隨行,特別是對方帶來的那十五艘火炮戰艦,根本不是他們的羅馬的海軍可以抵抗的,而且這些火炮隨時都可以轟進君士坦丁堡城中。
面對這種情況,君士坦丁堡原來的貴族都紛紛選擇與伊琳娜接觸,來自小亞細亞的軍官們也都不傻,他們知道伊琳娜的人熟悉城中的防御,自己的軍營就處于大吳戰艦的炮口下,根本沒有任何的安全可言,對方之所以到現在也沒有進攻,無非就是不想用炮火毀壞這座羅馬帝國的首都罷了。
本來這些小亞細亞軍官還心存顧慮,畢竟他們與君士坦丁堡本地的貴族不同,在別人眼中,他們與狄奧多西都是一伙,但是后來伊琳娜所表現出來的大度,讓他們也不禁生出幾分別樣的心思,特別還是在生命的威脅下,開始有個別軍官也暗中與伊琳娜接觸,整個君士坦丁堡的有利局勢正在慢慢的倒向伊琳娜。
感覺到身邊的這種變化,狄奧多西在憤怒的同時,卻也感到束手無策,無論是實力還是聲望,他都無法與伊琳娜相比,特別是君士坦斯二世還是死在他的手中,這更讓背負著弒君者的名聲,很多原本同情他的貴族,也因為這個原因放棄了他。
現在擺放在狄奧多西面前的只剩下三條路,第一條是立刻調集他還能控制的大軍,沖擊被伊琳娜控制的金角灣地區,不過哪怕是能夠再次占領金角灣,也沒有任何的價值,對方隨時都可以從海面上再次攻來。更何況對方還有火炮,所以最可能的情況是,他帶著軍隊沖到半路,就被對方的火炮擊潰,而他本人也可能死在火炮之下,這個辦法唯一的好處是讓他死的比較壯烈,至少像默坦老將軍一樣,是個軍人的死法。
第二條路則是逃走,君士坦丁堡以北就是歐洲,逃出東羅馬帝國控制的地區后,就是蠻族的地盤,那里勢力復雜,他可以在那里打下一塊自己的地盤,然后稱王稱帝。不過伊琳娜很可能不會放過他,所以他隨時都可能面臨東羅馬帝國的遠征軍。
最后一條路最簡單,那就是直接向伊琳娜投降,并且闡述自己之所以發動政變,完全是被君士坦斯二世所逼,他做這些完全只是為了自保,以此為換取伊琳娜和其它貴族的同情,這樣說不定還能有一線生機。
狄奧多西不想死在火炮下,所以第一條路他不會去走。至于逃到蠻族那里,就必須要有一支絕對忠心的軍隊,但是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哪怕最后有人愿意追隨他,恐怕人數也不會很多,以這點人手想要打敗周圍的蠻族,并且抗過羅馬遠征軍的清剿,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如此一來,狄奧多西好像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伊琳娜不急不緩的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已經使得他正在逐步的失去自己的優勢,若是不出意外的話,整個君士坦丁堡恐怕會在一個月內再次易主,到時他恐怕會落到更加悲慘的地步。
想明白了這些,狄奧多西也很快做出決斷,他趁自己手中還掌握著相當一部分實力,立刻打著不想在君士坦丁堡發生戰爭的名義表示,希望可以與伊琳娜公開談判,解決之前政變以及羅馬皇位的問題。
對于狄奧多西此舉,伊琳娜和李恪事先也有所預料,畢竟他們以前就十分了解狄奧多西的性格,再加上這段時間他們步步緊逼,讓對方手中的籌碼一塊塊丟失掉,投降已經成為狄奧多西最明智的選擇。
貞觀二十七年的冬天,伊琳娜與狄奧多西在金角灣的一座皇家行宮中進行談判,除了他們兩人外,李恪以及城中的一些重要貴族也參與了這次談判。這
這場被稱為影響整個歐洲歷史的談判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狄奧多西并沒有太多的籌碼供他揮霍,再加上又有一個精明的李恪在旁邊,使得整個談判完全被伊琳娜掌控,最后終于達成了兩點協議。
第一就是狄奧多西承認自己發動政變有罪,但伊琳娜和其它貴族也表示,介于當時特殊的局勢,狄奧多西發動政變也是被逼無奈,因此最后不會被重判,最少也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第二條則是關于福里斯與默坦將軍之死,其中兩名直接的兇手分別是切爾諾和西克多,他們將會被判處死刑,狄奧多西雖然是主犯,但是他卻以交出兵權,以及君士坦丁堡的控制權為代表,得到了伊琳娜和貴族們的諒解。
這場談判最終以狄奧多西的認罪結束,不過按照達成的協議,狄奧多西最后并沒有判處死刑,而是被剝奪了貴族的身份,并流放到地中海的西西里島,并且終身不能再回來。這種殘酷的流放在羅馬帝國,是僅次于死刑的刑罰,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幽禁到死的刑罰其實比死刑更加的折磨人。
狄奧多西被流放后,伊琳娜十分順利的繼承了君士坦斯二世的皇位,歷史上稱其為伊琳娜一世。
只是對于伊琳娜這位羅馬女皇,后世的歷史上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她是羅馬的最后一任皇帝,自她之后,羅馬其實已經滅亡了。但有人卻認為她給羅馬帶來了一位更加英明的君主,也為羅馬注入一股全新的血脈,同時更讓已經進入暮年的羅馬帝國再次煥發出全新的青春,成為與大齊、大唐和天竺相并列的世界強國。
無論后世對伊琳娜的評價如何,這位一心想做個小女人的羅馬女皇,其實并不在乎自己的皇位,甚至對于國內的政事,她也不怎么關心,全都交給李恪來打理,因為她要專心養胎,迎接自己第一個孩子的出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