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多年之后的時間岔路口往回望,人們會清楚地發現,第三十七屆格萊美扭轉了整個音樂市場的格局,搖滾重新具備競爭力,再次展現了七十年代的輝煌聲勢。
如果按照原本的時間軌道前進,那么搖滾在進入九十年代之后短暫輝煌過,1993年甚至被認為是繼1977年之后搖滾最為成功的年份,但可惜的是,這一次搖滾并沒有形成類似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整體優勢,終究沒有能夠達到巔峰。
特別是在科特柯本自殺之后,人們普遍認為,涅槃樂隊的“MTV紐約不插電”就是搖滾的最后經典,在此之后雖然有無數搖滾佳作涌現,而且搖滾也始終在不斷發展著,出現了許多出色的搖滾樂隊,但終究沒有人能夠將涅槃樂隊的強勢延續下去,所有專輯都只能仰望“MTV紐約不插電”這張專輯,也就沒有能夠重現搖滾的巔峰。
但歷史的車輪卻因為榮耀至死的出現而微微發生了一點偏差,在第三十七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之上,榮耀至死幾乎是依靠一己之力在神圣大禮堂的舞臺上展現了垃圾搖滾和新金屬搖滾的魅力,前有三曲聯唱的轟動和震撼,后有囊括三獎的強勢壯舉,這些都是學院在頒獎典禮之前所沒有預料到的。
再加上學院原本計劃之中的“西雅圖之聲”首次亮相格萊美,這才形成了強大的聲勢,讓搖滾的發展軌跡出現了決定性的改變。
頒獎典禮之后,官方數據統計,平均收視人數為四千三百萬,而最高收視人數則是四千八百七十萬——這一數據出現在榮耀至死演唱“少年心氣”的時候,并且一直延續到了榮耀至死整個表演結束,換而言之,也就是有近五千萬人欣賞了“迷墻(Wonderwall)”這首歌,從而掀起了一股全新的狂潮。當然,這是后話。
數據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榮耀至死表演之前的平均收視人數是三千八百萬,而榮耀至死驚艷的表演結束之后,雖然有部分觀眾的流逝,但整體平均收視人數卻直線上升,觀眾顯然對頒獎典禮產生了興趣。這才使得最終全場平均收視人數來到了四千三百萬。
這一收視人數數據創造了格萊美自1984年以來的最佳成績,當年超過五千一百萬名觀眾見證了邁克爾杰克遜在格萊美封王,單屆格萊美八座獎杯的記錄一直到2014年也沒有被打破;而今年則有四千八百萬名觀眾見證了榮耀至死掀起的搖滾風暴,見證了格萊美的革。命浪潮!
格萊美落下帷幕之后,一夜之間,榮耀至死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點!
新聞媒體對于這一場音樂盛宴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格萊美本來就是焦點中的焦點,而昨晚的頒獎典禮更是誕生了無數焦點,從雪兒克羅的強勢到東尼班尼頓的爆冷,從娃娃臉的稱霸到聲音花園的苦盡甘來,從電影原聲帶的大放異彩到榮耀至死的驚喜連連……幾乎每一個話題都值得討論,同時也都是爆點。
格萊美已經許久沒有感受到如此熱潮了。而從各大媒體對于頭版頭條的選擇就可以看出如今的輿論走勢了。
“滾石”雜志用“新人雪兒延續唐妮強勢,娃娃臉登頂教父”為標題進行了報道,顯然,這本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雜志依舊對榮耀至死不感冒,他們把焦點放在了流行部門和節奏藍調部門——這也是目前美國主流音樂市場里最為強勢的音樂風格。
在文章中,“滾石”表示“娃娃臉將自己的才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不僅體現在他對自己音樂的制作上,同時還體現在他與其他歌手之間碰撞出的火花,毫無疑問,他對于目前整個主流市場的音樂走向有著敏感而細膩的掌控,這位堪稱教父級別的唱作人,奉獻出了他職業生涯最精彩的年份之一。”
“滾石”雜志認為,雪兒的勝利固然稱得上巨大成功,但第三十七屆的最大贏家則是娃娃臉。
這個觀點被“另類選擇”雜志私底下吐槽為“就連和搖滾沾邊的都不行”——雪兒音樂風格其實也是搖滾,只是被格萊美劃分到流行部門罷了。
“另類選擇”并沒有在專業評論上刊登這一觀點,不是因為他們害怕“滾石”,而是因為“我們寧愿將篇幅留給搖滾歌手,不是一本無聊的主流音樂雜志”。但是“另類選擇”的這一嘲諷在搖滾樂迷之中廣泛流傳,倒是讓“滾石”狠狠地丟了一次面子。
“另類選擇”作為獨立音樂的先鋒,他們的觀點毫無疑問地瞄準了搖滾的巨大勝利,“搖滾的強勢崛起?”這就是雜志選擇的新聞標題,而他們選擇了問號作為結尾,也表現出了他們的疑惑。
在文章之中,“另類選擇”對格萊美的選擇表現出了疑問,文森特布魯克準確而銳利地察覺出了格萊美內部的分裂。
格萊美一方面在嘉獎另類搖滾勢力時顯得小心翼翼,涅槃樂隊、聲音花園、愛麗絲囚徒、珍珠醬、九寸釘樂隊、榮耀至死、綠日樂隊等等都贏得了提名,但卻僅僅止步于提名,在諸如最佳搖滾樂隊、最佳搖滾女歌手、最佳搖滾男歌手方面都還是回歸了傳統搖滾,聲音花園獲得的兩個獎項在專業人士看來完全就是不痛不癢的安慰獎。
特別是格萊美再一次無視了涅槃樂隊和珍珠醬的成就,最為典型。除此之外,綠日樂隊折戟年度最佳新人、最佳另類音樂獎也是由最不另類的綠日樂隊獲得——他們是朋克復興者、年度最佳單曲獎也是一個冷門,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出格萊美的謹慎。
但是另一方面,榮耀至死獨攬三座留聲機,涵蓋了最佳搖滾歌曲獎、最佳搖滾專輯獎和年度最佳制作獎。如果說前面兩個獎項只是局限于搖滾部門,榮耀至死以絕對實力勝出;那么最后一個綜合獎項對于榮耀至死來說就是絕對的爆冷了。
這里又可以感受到格萊美希望在改革道路上更進一步的決心。
這是十分矛盾的。所以,文森特在撰文時詳細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不過,這一次文森特對于榮耀至死的歷史性突破也給予了嘉獎。
雖然在此之前“另類選擇”一直看榮耀至死不順眼,但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反駁的,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必須分清楚,榮耀至死終究是代表搖滾出戰。更為重要的是,榮耀至死的表演得到了文森特的盛贊——這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從‘更近一步(One。Step。Closer)’的閉嘴,到‘少年心氣’的一個拒絕,再到‘迷墻’的迷墻,榮耀至死將搖滾樂隊的精神和氣質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桀驁不馴、向往自由、才華橫溢,同時又賦予了屬于榮耀至死自己特有的積極向上、風格多樣,造就了這一場令人久久回味的經典表演!”
另外,“另類選擇”也認為,“搖滾勢力在這一屆格萊美的復蘇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從1991年至今的四年累積,搖滾終于再次在主流市場里真正意義上的占據一席之地,當另類搖滾不再另類而成為藝術時,音樂市場又將會走向何方?”
“滾石”和“另類選擇”與眾不同的解讀方式,其實也就是新聞媒體輿論走勢的格局,以“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自轉”等媒體所引領的輿論注目在搖滾的崛起上,而以“紐約郵報”、“每日新聞報”等媒體所代表的新聞觀點則認為流行、節奏藍調依舊是目前的主旋律。
不過正如邁克爾格林在接受采訪時表達的觀點所述,搖滾勢力的興盛是這一次格萊美的主旋律,即使新聞媒體極力扭轉這一局面,近五千名收看直播的觀眾也足以改變輿論走勢了。
據不完全統計,站在搖滾這一側——或者說認可榮耀至死的新聞媒體,足足有十八家主流媒體;而選擇關注雪兒或者娃娃臉的主流媒體則有十三家;另外還有四家主流媒體則把視線放在了東尼在年度最佳專輯獎的爆冷上。
可以說,整個聲勢還是有比較明顯差別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搖滾變革已經勢不可擋,而榮耀至死就借助著這股聲勢成為了全美熱議話題。不僅是新聞媒體,同時還有忠實歌迷們,特別是涅槃樂隊的歌迷們。
在見證了榮耀至死版本的“少年心氣”之后,涅槃樂隊的歌迷們旗幟鮮明地分為了兩個極端,一派認為榮耀至死侮辱了科特的音樂,新金屬搖滾和垃圾搖滾是截然不同的,他們鄙夷榮耀至死的演出,認為雨果根本不配和科特相提并論;另一派則認為榮耀至死和涅槃樂隊的搖滾精神是相通的,雨果真正讀懂了科特,雖然兩支樂隊的音樂風格十分迥異,但榮耀至死依舊將搖滾的精髓酣暢淋漓地展現了出來,他們愿意支持榮耀至死。
自從榮耀至死崛起之后,榮耀至死和涅槃樂隊就被放在一起做比較,而經歷了這一次格萊美之后,這種爭論也越發混亂越發熱鬧起來,并且短時間內也很難得出一個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今榮耀至死的聲望已經完全可以和涅槃樂隊巔峰時刻相提并論了。
從媒體記者到專業人士,從支持者到反對者,榮耀至死在格萊美舞臺上的驚世演出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去年科特柯本自殺之后,搖滾領域最為火熱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