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武堂的學員們在集鎮口分兩邊坐下來休息,大家吃點干糧,喝點水,就連彼此間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壓根就沒有擾民。
李中易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才是他苦心打造的模范軍隊,好樣的!
當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的陽奉陰違,不管是誰,肯定都不喜歡,李中易更是如此!
羅長綱親自帶領本屆學員,遠出數百里外的洛陽進行野外拉練,李中易正好在鄭州,于是就借機會看一看這些學員以及羅長綱在私下里的真實面目。
身為一國之君,李中易成天被花言巧語所包圍,時間一長,難免會出現頭腦發熱的情況。
為了避免頭腦發熱導致的決策錯誤,李中易需要掌握一手的資料,微服私訪也就成了勢在必行。
一支模范軍隊,不僅需要戰斗力驚人,更要懂得愛民!
在講武堂學習的學員,全都是軍官或是預備軍官,從他們開始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將來他們手下的士兵,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在任何一支軍隊里面,基層軍官團都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如果說士兵是枝葉,那么軍官團就是樹干,講武堂則是樹根。
李中易在茶樓上坐了大約兩個時辰,他親眼目睹,講武堂的學員們直到集市中人群逐漸稀少之時,這才列隊進入了集市。
集市的附近,靠近鄭州的方向,有一座兵站。兵站,是李中易的創舉,每個州都有至少一座大型兵站。兵站的用途,主要是容納或是轉運附近州縣緊急征召的官兵。
李中易奉行的是精兵政策,朝廷養的精銳禁軍,其總員額不超過三十萬人。遇見緊急情況之下,則通過總參議司的調兵令,召集各州縣的鄉軍和廂軍士兵。
在小農社會,由于統治者防備屁民造反的心態,遇見外敵時的國防動員速度,可謂是慢得出奇。
國防動員,不僅包括基層士兵的動員,還有物資、裝備和糧食的集中。
借助于一桿子插到底的村正、亭正和州縣巡檢體制,李氏強漢朝對于基層的控制力度,遠遠好過了歷朝歷代。
就目前而言,凡是有轉職村正的地方,也就是朝廷可以直接控制的地區,都可以進行有效的國防動員。
羅長綱率領講武堂的學員離開了集市之后,李中易緩緩起身,神態輕松的下了樓。
在回鄭州的路上,李中易靠在車廂壁上,微合著雙眼,仔細的琢磨著另一件大事,即少年講武堂的設置問題。
華夏民族,時而尚武,時而又不尚武,歸根到底,這與和平時期重文輕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按照李中易的構想,將來如果征服了安南等中南半島的大糧倉之后,就要著手普及中小學教育的事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管在哪個時代,人才永遠都排在第一位!
人才的培養機制,顯然呈現金字塔狀,越往上走,精英型的人才就越少。
目前,受限國力的不充裕,李中易暫時沒條件普及全民九年義務制教育,但是,他卻可以在全國的數百軍州設立數百個少年講武堂,選拔符合條件的少年進入軍校學習。
少年軍校的體制,在歐洲最為盛行,尤其是北方的老毛子,其軍校體制遍布全國各個州和加盟共和國。
軍事人才的興盛,賦予了老毛子軍事立國的根基,這也是老毛子屢屢出現名將的基礎,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名將,蘇沃諾夫、庫圖佐夫和朱可夫等人。
按照歷史規律,農耕民族,只要和平的時期超過五十年以上,重文輕武以及以文制武的思想,就會迅速抬頭,以至于到了皇朝的末期,竟然無將可用。
在立國之初,李中易刻意把帝國的軍事機器,擺在了不受文臣集團影響的位置,就是想避免出現文臣領軍的荒唐現象。
當然了,在和平時期,文臣和武將集團的斗爭,往往以文臣集團的獲勝而告終。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明朝時期的土木堡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的過程中,文臣集團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推波助瀾,起到的很可能是極其負面的作用。
李中易已經考慮好了,少年講武堂將在每州設立一座,課程的安排是上午學文化,下午搞軍事訓練。
之所以這么安排,李中易其實考慮的很深遠。文武兼修的少年學員們,在學成畢業之后,除了進入軍隊當見習官的出路之外,還可以進入軍政學堂進行深造。
和講武堂的純粹軍事訓練不同,軍政學堂培養的主要是軍政雙優的人才,以政為主。
嫡系人才的培養,也就是所謂的天子門生,一直是李中易掌握大政的基礎。
回到鄭州之后,李中易就一直待在兵馬總管府內,一邊處理手頭的軍政事務,一邊密切的注視著開封那邊的局勢變化。
根據幾個情報來源遞過來的消息,隨著孔昆的被貶,打算鬧事的文臣集團,明顯出現了重大的分歧。
在文臣集團之中,有人主張應該從長計議,不能搞只爭朝夕的那一套。畢竟,李中易不是光桿皇帝,而是擁有幾十萬精銳大軍的統帥。
只是,這一派的意見明顯不占上風。因為,反對派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李中易的兒子們并沒有延請儒學的名師。換句話說,既得利益的儒臣集團,要想影響皇子們的可能性,被極大的削弱了。
說白了,以讀書人不謀一時的特性,如果皇子們都請的是儒學師傅,他們倒不至于有膽子和李中易爭一時之長短。
然而,讀書人們都看得很清楚。若是本朝的皇子們一直延續不請儒學師傅的傳統,那么,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遲早會變成一個笑話。
千百年來,獨尊儒術已經成了統治者和讀書人之間的一種默契,即,讀書人支持統治者坐穩江山的基礎是:只重用儒門子弟。
也就是所謂的與士大夫共天下!
然而,李中易是不吃這一套的,他的邏輯是與全天下的有識之士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