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榜加更,求推薦求收藏……
在守備嚴密的下宮之中,卻突然遇襲,虞喜和穆夏大驚失色,連忙大喊著保護主上,抽劍揮戈就要將那人擊殺。
“且慢動手!”趙無恤連忙阻止了他們。
待那個怪影靠近后,他們才看清楚,竟是平常特別注重儀表的計吏僑。
他怎么變成這副慘狀了?
計僑神態有些癡迷癲狂,他也認出了趙無恤,便不由分說湊了過來,臟乎乎的雙手緊緊抓住軺車的車欄,生怕趙無恤走掉。
“無恤小君子?是無恤小君子!我……我算出來了,算出來了!”
此時的他,仿佛在裸身洗澡時突然領悟了浮力原理的阿基米德,正處于極度亢奮狀態。
趙無恤十分同情地看著計僑,只見他嘴唇龜裂,頭發散亂,渾身沙土,下裳都跪破好幾個洞,對這位春秋數學家不由得產生了一絲……愧疚?
因為昨天他喜于得了領地和兵符,一高興,愣是把這位還在拼命割圓的數學家給忘了!
“小君子,你的割圓術果然有用,我花了一天一夜,不吃不睡,整整割了,割到了三千零二十四邊形啊!最后終于得到了那個求圓積步的約率!”
趙無恤更加佩服了,天可憐見,計僑可是用那繁雜的算籌慢慢完成了這個偉大工程,工作量絕對不小,估計算棍都用了近萬根,擺滿了整個二進的院子吧。
計僑慢慢冷靜了下來,他像是急于在數學老師面前炫耀算術能力的小學狗,忙不迭地報上了那串數字,然后用一種期待的眼神看著趙無恤。
這是在等待他的……表揚?
嗯答得不錯,下個月給你一朵小紅花?然后摸摸頭?
不過趙無恤聽罷卻沉吟了,3.1415,這是計僑得出的結果,也是后世魏晉時代劉徵首創割圓法作出的最初答案。
但是,還不夠完美。
“先生,你算的已經十分接近正確了。”
計僑的臉色像霜打的茄子,接近正確?這么說,還是沒算對?作為一個數科專家,沒有什么比做錯算術題更沮喪的了。
于是趙無恤拉著計僑進了屋子,讓女婢取塊幘巾給他擦了擦臉,這才在一塊木簡上用毛筆寫下了一串神秘的符號,3.1415926。
計僑張大了嘴,他苦思冥想,費心費力割了一天一夜的結果,趙無恤一瞬間就寫出來了。
撲通,高傲的計僑猛地跪地,名義上還是他學生的趙無恤不敢托大,連忙避讓,也朝計僑行禮。
“先生何必如此,會折殺小子的。”
“請小君子教我這神秘算學!
“神秘算學?好吧,我允了,允了還不行么,先生快起來吧,再這樣,真會折小子壽命的。”趙無恤心里卻樂開了花,他知道,自己未來的第一位重要宰臣,馬上就要入甕了。
可以這么說,下宮和周邊各小邑共計兩千多戶人家的財政,乃至于趙氏百萬人口上計,就掌握在計僑腰間的那袋算籌上。有了他為助力,治理成邑,趙無恤又多了幾份勝算,可以說,是撿了塊瑰寶啊!
屋內昏暗,讓侍女在旁掌著宮燈,無恤和計僑則在竹席上相對而坐。
既然再過一千年,阿三才能發明后世的阿拉伯數字,于是趙無恤就毫不客氣地剽竊來自己用了。至于發明者,他也不居功,而是直接推給了那位據說是創作了周髀算經,在數科上頗有造詣的周公旦。
趙無恤故作神秘地說道:“先生,其實,小子曾夢到過周文公,他教給了我這一套數字,我暫且將其命名為……周髀數字!”
“周髀數字?”聽上去好厲害的樣子,計僑重重地點頭,他對趙無恤的陳述十分信服。這世上的大能們,時不時會夢到古之賢人,聽說魯國的賢士孔丘也經常夢周公。
“不過,周公他老人家并沒有說可不可以再傳給他人啊……唉,真是難辦。”
計僑心中一緊,難道是那種只傳直系后人的秘術?他頓時一陣絕望,他可以腆著老臉拜師,但除非自殺去九幽的大司命、少司命處報道重新塑造成人,否則成不了君子無恤的兒子啊!完了,完了,這神秘的周髀數字將和他失之交臂。
他痛心疾首,眼前一黑,卻聽到趙無恤繼續說道:
“其實,我這愚鈍的小子坐擁這等神奇算法數字,就像是匹夫懷璧,實在是暴殄天物。按小子想來,先生是算學奇才,周公其實應該托夢交付予你,才是利于萬世萬民的事情,就如同寶劍贈勇士,胭脂贈佳人一般。所以我本該代為傳授,只是小子受了父親任命,后天一早就要去成地做鄉宰,恐怕暫時沒這時間了。”
又看到一份希望的計僑喃喃自語道:“一定有兩全之法,一定有的!”
趙無恤仿佛此刻才想起來,“小子弱冠之年,就要治理百戶鄉邑,許多事情都不甚了解,要是能有一位經驗老到的計吏在旁輔佐……”
他隨后用一副“你懂的”眼神看著計僑。
計僑秒懂。
他是下宮的首席計吏,爵為中士,能時常在家主趙鞅身邊走動,俸祿又高,還能過手整個趙氏近百萬人口的財政。
但成邑,只是個百戶小鄉,計僑一直負責管理各地上計,所以清楚那里十分貧瘠,宗族民眾難馴,比起趙氏大本營下宮來,段位差了不知道幾重。
但此刻他卻毫不猶豫地一拍大腿,站起說道:“小君子勿憂,僑這就去遞交辭呈,申請調去成邑做計吏,小君子……不,主上你可千萬不能不要我啊!”
……
不提計僑大半夜去遞交辭呈,給已經入睡的趙鞅造成了多大的麻煩,而在少了計僑這個頂梁柱后,又讓已經接近年尾的上計工作效率降了幾成。
只說翌日清晨,趙無恤穿著一套漆成玄色的小牛皮甲,帶著從廄苑里選出的五名健壯少年,來到了下宮校場。
他腰間挎一柄匠人新打造的青銅“長劍”——那匠人雖然叫它長劍,但趙無恤用手一比劃,發現卻僅有兩尺!
周尺合23.1厘米,兩尺,也就是半米不到,這也叫長?這是短劍吧親!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對于青銅劍這種武器來說,兩尺真算長了。那匠人接下來向趙無恤展示了真正的短劍,也就一尺來長,鍛成柳葉形,僅能用來防身,或者貼身行刺。比如那把天下聞名的魚腸劍,其實就跟后世的匕首差不多。
晉國軍中士大夫通用的佩劍以兩尺為標準長度,三尺之劍天下罕見,畢竟這時代的鑄造鍛造技術有限,銅錫的延展性就那樣,太長則容易斷裂。也許要在點了鍛劍專精的吳越之地,才能找到幾把能用的真.長劍……
趙無恤之所以來到這里,是為了檢視家司馬交付他手中的第一支武裝力量。
晉國的軍隊建制分為:軍、師、旅……
看到這兒,您可別急著罵。其實趙無恤剛知道這春秋時代的軍隊建制時,也差點咬掉了舌頭,但他翻了翻周禮和晉國軍法宣子之法,上面的確是這樣寫的:
凡制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周天子可以建六軍,大諸侯國如晉、齊、秦等建三軍,次國如宋、鄭等建二軍,小國如曹、邾等僅有一軍。
軍將皆由卿擔任。軍以下,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師帥皆由上大夫、中大夫擔任;五百人為一旅,旅帥皆由下大夫擔任;百人為一卒,卒長皆由上士擔任;二十五人為一兩,兩司馬皆由中士擔任;五人為伍,伍皆有伍長,由下士擔任。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數字,晉國的三軍,實際上都超過了周禮規定的數額,甚至趙氏動員起來的半軍之數,便超過了三萬兵員。至于周天子,現在連養滿編的一軍都困難。
軍師旅這些名稱自古已有,所以春秋史書上才有“三軍敗績”“王師勝績”“不振旅”這樣的說法。
反倒是后世外國的軍師旅,是翻譯過來的名稱。
統領這二十人的兩司馬,名為羊舌戎。其人二十余歲,長得圓頭虎軀,下巴上蓄了須,著皮制甲胄,看上去十分威猛,但說話聲卻文質彬彬,帶著幾分貴族氣質。
春秋時文臣武將尚未分家,披甲戴胄上陣則能揮戟殺敵,著高冠博帶登堂則可琴瑟賦詩,晉楚兩國許多卿大夫都是如此,羊舌戎給人的感覺大概也是這樣。
他恭敬地向趙無恤行禮,介紹這一兩趙兵的組成。
PS:這一章第一位書友龍套終于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