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春秋我為王

第295章 尼父之丘(下)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5-09-21  作者:七月新番
 
“禹貢曾言:大野既潴,東原厎平,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離開鄆城一天后,當一望無際的碧濤和連綿不斷的濕地顯現在眼前時,趙無恤不由出言贊嘆。

在遠古時,以泰山為主體的魯中山地,曾是大海中的一座島嶼。由于黃河攜帶的黃土高原的泥沙淤積,在泰山西南逐漸形成了一片廣袤的平地曠野,才出現了今天的魯西南平原,使泰山與大陸相連。

數千年來,魯西南的兗州,是東夷人活動的中心,夷人西出群山,見此連綿曠野,謂之大野。濮水、濟水匯入其中,形成了南北三百余里,東西一百余里大野澤。

趙無恤知道,這一湖泊大澤直到宋代還有遺留,那便是著名的梁山水泊。

一路過來,鄆城民眾也有不少進入大野澤北境的,這里人煙較為稀少,需要時效性的農稼是來不及了,只能指望在澤周邊狩獵采集。畢竟此處野菜遍布,偶爾還能看到鹿群奔跑其間,采食蒼耳,水中也有數不清的游魚和蛤、蟆,足以充饑。

往年鄆城一帶遇到兵災或者饑荒時,鄆城人常常東行至此求生,等到戰亂消弭后再回去。有的人甚至就留下不走了,由此成為野澤亡人,最后變成了野性越來越盛,攻擊性越來越強的群盜。£長£風£文£學,ww∧w.cfw♂x.n▼et

不過也有部分流民沒有停下,而是繼續往東走,比起西行投奔廩丘的還多。趙無恤停車詢問,才知道他們是去投靠中都邑的。

“中都宰頗有仁名。去了那兒,就能求得一條活路!”

子服何贊嘆道:“多虧了孔子為政,才能讓西鄙之人有一片樂土!”

趙無恤在晉國、宋國時。雖然沒少聽子貢推崇過孔子,但親眼見到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他不由得對孔子的為人、行政更加好奇,朝子服何仔細詢問了起來。

“孔子本是宋卿孔父嘉六世孫,孔氏從宋國流亡魯國后漸漸繁衍,其父名為叔梁紇,乃是魯國著名的勇士,與晉國的督戎、丕豹并稱。在晉悼公時諸侯圍攻逼陽一役中曾力舉城門。被孟獻子稱贊為有力如虎。”

“叔梁紇早死,而孔子年幼,故貧且賤。他孩童時做游戲,經常陳列陶制的俎豆等器器,演習禮儀動作,成年后年少而好禮著稱。名聲甚至傳到了孟氏耳中。孔子三十歲時為季氏小吏。量入為出準確無誤;又曾做過牧吏,使牧養的牲畜繁殖增多。此時漸漸名望響亮,曾做過孟氏嫡子和庶子的禮科夫子,帶著南宮敬叔一同入周室拜訪老子。”

孔子的早年生活,無恤倒是沒聽子貢說太多,或許是因為太過卑賤的緣故,不愿意過多提及。

他接過話道:“我倒是知道,昭公被季氏驅逐后。魯國大亂,孔子也隨昭公到了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他被齊景公召見過,一度要把廩丘和尼溪的田畝封賜給他,讓他作為齊國公臣,卻因為晏子與孔丘理念不合而作罷。”

“然也,之后魯國從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禮法背離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隱退下來整理《詩》、《書》、《禮》、《樂》,弟子更加眾多,紛紛從遠方到達,無不接受孔子傳授的學業。直到被陽虎所迫,才出仕中都宰一職……”

說到這里子服子想起自己曾暗示趙無恤不要做陽虎黨羽,現如今他推崇的孔子卻也是沾了陽虎的光才得以成為邑宰的,便連忙解釋道:“孔子與陽虎的一豹四犬不同,是被迫出仕的,而且成為中都宰后治理有方,也是國人之福。”

趙無恤卻笑而不答,目光放在腳步匆匆,朝著中都邑前行的零星流民身上。

他心里想到的卻是,孔子一方面是被陽虎卓拔的大夫,據說還與費宰公山不狃有往來。可另一方面,他又是孟氏家主和南宮敬叔的夫子,跟代表孟氏的子服何也交游甚密。

所以說,面對這兩方勢力,孔子的態度就有些值得玩味了。

無恤暗暗揣測道:“他莫不是和我一樣,在兩邊下注罷?”

這種與世俗相適應的投機形象和趙無恤前世印象里那個“仁德守禮”的“圣人”形象極為不符,記憶和現實之間仿佛籠了一層迷霧,叫人看不清真假。

最后,趙無恤拋棄了煩惱:“我聽子貢說過一句孔子的話,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孔子的言辭和事跡我已經聽過不少,現如今要到中都邑卻親眼看看孔子之政,才能明白其人究竟如何……”

是子貢和子服何推崇的世之圣賢,還是趙鞅認為的“巧偽之人”!

子服何見無恤沉吟,只以為他是在思考孔子的學說,倒是沒想這么多,依然喋喋不休地說道開了。

“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戰爭中西鄙各邑都大受影響,也只有中都和魯國公室陵墓所在的闞邑安好。”

的確,中都邑,如今已經成了魯國西鄙的一座燈塔,吸引著過不下去的流民們聚集。

不過讓趙無恤微微有些苦惱的是,中都邑的存在,也對廩丘構成了一種人口流向的競爭。

所以說,子貢曾說他行事為政和孔子有些相似,這倒是真的,無恤剛入魯,就在政治抉擇和徠民方面和孔子撞車了。

路途漫漫,隨后兩人又聊起了孔子之徒。

子服何在曲阜時也在孔子門下聽他授過課,但卻不算孔子門徒,這個旁聽生和子貢一樣是孔子的腦殘粉。

“孔子從洛邑返回魯國后,投到他門下的弟子逐漸增多,于是便在曲阜設私學,傳授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春秋時已經漸漸由“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趙無恤曾就讀過的新絳泮宮就形同虛設,成了貴族子弟們拉幫結派。演戲政治斗爭的地方。而其余各諸侯、邑、鄉的公室教育更是荒廢得不成體統,號稱繼承了完整周禮的“周公之國”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僖子隨同魯昭公出訪楚國,竟因為學禮不精而不能很好地處理外交事務。

在卿大夫的貴族教育沒落的同時,民間的士人私學教育卻在悄然崛起。各諸侯國甚至各卿大夫的私門需要士為他們服務,爭相養士,比如趙鞅就養了百余名士人。并從中發掘出了尹鐸,鄭龍,虎會等人。

士的出路漸廣。漸漸出現了與血緣、宗法關系并不嚴格要求的士階層,而“士”的培養也就成為迫切的要求,私學便應運而生,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孔丘。

于是在孟僖子因為不知禮而深以為恥后。就出現了讓嫡子和庶子向窮士孔子請教學問,以師事之的情況。

“孔子宣課雖然有教無類,但也將弟子分為在籍,升堂,入室三等。其中在籍之徒有近千人,升堂而學習而精通六藝的弟子有數十人,皆異能之士也。其中根據專長不同,分為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

“德行方面突出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擅長處理政事的:冉有,季路。能言善辯的是宰我,子貢。此外還有不少文章博學的弟子。”

無恤好奇地問道:“敢問入室弟子有幾人?”

“孔子曾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雖然是孔子最親近的學生,卻仍未入室,子貢亦然。如今入室的,唯獨顏回一人而已!”

如果說在籍弟子是普通教育,登堂弟子是精英教育,那么入室弟子,應該是能與孔子相知之人方能得到這一榮譽罷……

顏淵、季路是趙無恤前世就聽說過的,冉求的名字則在中學時一篇課文里出現過,其他幾人也零星聽子貢談及。

他暗暗想道,德行出眾的可以作為供奉在朝堂的吉祥物,作為萬民效仿的楷模,擅長處理政務的能夠治理城邑地方,能言善辯的做外交行人。文學和后世的文學有些不一樣,指的是熟悉禮樂和古代文獻,官方要搞各種典禮,離不了這方面的知識,國君制定政策要找歷史依據,也離不了這方面的知識……

子貢和子服何的能耐,趙無恤都見識過,兩人算得上是一國之才,子貢再經過幾年的成長歷練,或許能成為和張孟談一樣的王霸之才!想來孔門諸子能將名字銘刻在歷史上,并能得到這兩人認可,能力并不會差。

所以孔子有這么一批學生輔佐,要是連一個千室之邑都治理不好,那就真是浪得虛名了。

雖然孔子傳播私學的初衷應該是以將平民培養成為“士”為目的貴族養成學校,不過縱觀孔子的前半生,趙無恤隱約覺得他的博名、養望、悄無聲息地收徒培養班底都讓人不易察覺,卻又有跡可循。

不知道這是有意還是無意,如果這一切都是有計劃的,那孔子的心機當不輸于當前的六卿、陳氏,他能閃爍于時代兩千年,或許并非偶然。

此外讓無恤有些無奈的是,他不得不承認,就長遠來看,孔子的班底甚至比他的手下要合理充實得多。即便成鄉眾人前來入伙,但趙無恤的屬下依然以軍吏為主,只有張孟談、子貢能獨當一面,其他的都是偏才,有成長余地的也就成摶、邢敖等寥寥數人。

“我也無須妄自菲薄,更無須因為他還沒獲得的‘圣人’之名而患得患失。孔子二十年私學培養起來的根基,可不是我短短兩年就能相提并論的。不過等結束了這次曲阜之行,我也可以效仿孔子,在領地大興教育,間接傳播我的理念,當然受眾暫時只能面向士大夫和國人子弟,有個三五年時間,就能收獲一批合我心意的人才了。”

他又想道:“不知道這次在中都,除了孔子外還能見到幾人,既然子貢能為我所用,孔子門徒里的一些人才,或許也能招攬一二。”

畢竟論起勢力、家世,他現在比孔子要強了不止一分半分,既然孔門諸子能給魯國各家卿大夫當家臣,自然也能為趙無恤所用。

趙無恤正在垂首思索要如何入手時,車隊也漸漸進入中都邑的地界了,就在此時,卻接到了打馬而來的虞喜匯報,前方數里外有一群人在打斗!(

上一章  |  春秋我為王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春秋我為王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