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春秋我為王

第605章 我回來了(中)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6-03-14  作者:七月新番
 
在平丘會盟臺上給趙廣德和親信們上了一課后,時日近晚,趙無恤等人下了高臺,眾人或翻身上馬或駕車轉向,沿著田間小道,行出原野,上至涂道,往平丘邑而去。

馳馬駕車于道上,原野后移,疾風拂面,春日晃眼。

想到在臺上趙無恤說的話,眾人的思維卻不覺越來越遠,回憶起了過去大半年里發生的種種事情。

去年五六月的郎囿耀兵后,明眼人都能看出,雖然魯國沒有主持一場盟會,但由行人遞送的條約卻一一被邾、小邾、滕、薛等國諸侯簽署,他們相當于魯國的附庸,趙無恤則赫然成為泗上小伯!

到了七月份,在莒國和魯國達成換地密約后,放眼泰山以南,魯國已無后顧之憂,趙無恤便將所有精力都放到了秋收上,這一天,魯人期待許久了。

趙無恤入主曲阜后,推行的“廢邑置縣”讓分散在各邑大夫手中的權力集中到幕府手中。他不再像過去的魯侯和卿大夫們一樣僅僅滿足于立春時下地籍田裝裝樣子,對農民如何種田完全放養。

幕府里自有掌管農事的官署,采取積極干預的態度,在節令里狠抓農業生產,催促各縣組織春耕。

更別說大農丞樊須帶著一群農夫出身的弟子,教他們識字,積極奔走于全國各縣。為了推廣在西魯切實可行的代田法,樊須進行了嚴密的計劃與部署,首先是對各縣農官”薔夫“和鄉中”力田“以及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技術訓練,除了傳授代田法外,還授予他們鐵制的農具犁、鏵,通過這些基層人員把新技術推廣出去。

通過農官們的努力,西魯五縣通路的各鄉里首先告別了落后的木制耒耜,采取耦犁、鋤頭等便巧農器,二牛三人的犁耕可耕田兩頃半,效率相當于過去“一夫百畝”的數倍!

到了七八月間粟、稻成熟時節。魯國迎來了一次久違的大豐收。

代田法確實取得了好的效果,單位面積總產量得以提高,原本沒有實行代田的平作田畝產粟米一石,推行代田法后畝產提高到了一石半!甚至是兩石!

計僑根據守藏室里的諸多上計文獻。給趙無恤寫了一篇估算,其簡要內容如下:“魯國疆域方圓千里,總共有九十萬頃土地,根據初步的統計,除去山地、丘陵、森林、湖沼、邑聚的九分之七。還有田畝二十萬頃,算下來人均只有20余畝。”

“過去耕耘田地,畝產一石,農民勤奮則每畝加收三斗,不勤奮則減去三斗。故往年魯國歲收就是七、八百萬石粟,加上其余的少量稻、黍、小麥、大麥、大豆、小豆、麻等,平攤到每個魯人的頭上,只能勉強充饑。”看完后,趙無恤也就不奇怪魯國黎庶為何一直處于半饑不飽的狀態了。

但去年十月上計時,計僑估算。魯國夏收和秋收的產糧加一塊,便接近了千萬石!

這還是因為是沒有推行縣制的孟氏領地和東地大夫拉低了平均值,郕邑和東地的農田產量沒有太大提升。

所以秋收后,魯國八縣府庫內谷米滿倉,魯國人喜滋滋地嘗著香噴噴熱騰騰的新飯,對一個晉國異邦人做魯國正卿統治他們的那份排斥心理也暫時忘到腦后了。

對此,鼠目寸光的東地大夫沒有太大反應,但機智的孟氏家宰子服何在領民們開始外奔的情況下,卻毅然決定,要將孟氏領地整合。廢去各小邑,合為“郕縣”。

眼見幕府的統治越來越穩固,性情溫和的孟孫說也收起了所有的心思,愿意交出全部兵權。換取孟氏保有治民權。

能夠和平解決孟氏,趙無恤自然欣然同意,子服何立刻走馬上任為郕縣縣令。

在收上百萬石實物糧稅后,趙無恤發覺自己一夜暴富,加上宋國那邊也開始分批償還之前借走的糧食,既然已經達到了“足食”的狀態。趙無恤自然要得隴望蜀,追求“足兵”了。

秋收后的月份,趙無恤宣布,要正式改革魯事編制,重新設立三軍!

魯國在魯僖公時達到全盛,號稱千乘,有徒卒三萬。

但隨后季氏為了削弱公室權力,在四分公室之民和兵賦后,便取消了中軍,自領右軍,由叔孫氏和孟氏均分左軍。其實所謂的魯國二軍,也就是三桓征召的私兵。

但現如今,趙無恤卻向魯侯上書,認為魯國國力恢復,為了符合“周公之國”應有的地位,應該重設三軍。

這次的“三軍”,是以縣為單位組建的,下轄師、旅、卒、什、伍,一一與縣、鄉、亭、什、伍的基層組織相匹配,每什出五個男丁,輪流服役。和平時期的鄉吏、亭長、什長、伍長到了戰時就是各級軍吏。

右軍是三軍里經驗最豐富的,以趙無恤屬地的五縣之民構成,共一萬三千余人,下轄五個師,戰斗力冠絕三軍。

中軍由魯、梁父、費和郕四縣兵卒組成,有兵一萬二千余,下轄五個師,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是缺少戰爭磨練。

左軍則是東地大夫們構成的雜牌軍,下轄無師,而是以旅為單位,每個大夫提供一旅,勉強湊夠了萬人,在三軍中戰斗力最為低下,趙無恤也不指望他們派上什么大用場。

三軍合計有三萬五千戰力,均屬于非職業的征召兵,平日務農或當勞役,戰時受征召。

而趙無恤的殺手锏,武卒,也完成了自己的擴招,從原先的一師變成了兩師,一師由宋人組成,一師由魯人組成,這五千精卒屬于常備的職業兵!

然后是盜跖的那些流民募兵,維持在一師之眾,平日在魯衛邊境大野澤周圍屯田,一旦有警,便可持矛作戰。

還有大野澤中的舟師,在來自吳國的船工徐承打造下,也隱隱成型,在溝通濟水、濮水、大野澤間的短程運河挖通后,那些大翼、中翼、小翼、艨艟便可以隨時順流而下威脅齊國了!

最后還有宮衛、邑兵、亭卒系統。負責曲阜和各地治安。

孟氏和季氏失了兵權,根本插不進手,趙無恤是三軍的最高統帥。而且三軍沒有設置正式的軍將,而是在戰時才由冉求、羊舌戎、虎會三人以師帥身份。持大將軍之節臨時統領。

在莫邪提供技術后,桃丘和泰山南麓幾處鐵工坊的鐵產量在日益提升,每月生產的鐵矛可以武裝一旅之眾,魯軍的持兵率顯著提升。只是披甲率因為魯地缺皮革的原因遲遲上不去,但鐵甲的研制卻遙遙無期。只能將就著編織些藤甲和木甲了,至于趙無恤曾在后世有所耳聞的紙甲,目前還算奢侈品的紙張產量尚無法支撐,只能待日后再說。

到了去年十月時,達成了“足兵”“足食”目標的趙無恤便開始制定戰爭計劃,因為山東這地方建立的勢力,出擊則能拓土變強,一味的守弱卻只有衰亡!

于是過去溫順如小綿羊的魯國,居然開始露出爪牙了,首當其沖的。當然是屢次背叛晉國,被趙氏拉入黑名單,軍隊又羸弱不堪一擊的魚腩衛國了!

戰爭從十月初開始,魯國出動了武卒和中軍,與平撫了國內動蕩的宋國,以及興沖沖想要拓土的曹國一起,從東面向衛國發動進攻。

而早已聯絡好的晉國趙氏,也逼迫邯鄲氏攻濮陽,郵無正則渡過棘津,進攻廩延。試圖為西趙奪取一個大河南岸的據點。

他們都沒宣戰,打了衛國一個措手不及。至于為何不宣戰?原因很簡單,衛國與晉、魯、宋從未停戰,衛侯還因為男寵公子朝和南子不嫁的緣故。屢次威脅說要讓趙無恤和宋國付出代價,敲打他自然也不必事先告知。

衛國雖已衰落多年,不復衛康叔、衛武公時的東方大國地位,卻也是濟水、濮水流域的一個中等邦國。桑間濮上膏腴之地,城邑眾多,經濟富庶。人口五十余萬,有左右二軍。

但在卷入晉齊爭霸,被趙鞅打穿兩次,被趙無恤奪了濟西地后,衛國城邑日削,越發不堪。衛侯元還自不量力,試圖派公子朝干涉宋國內戰,結果公子朝辱于兩軍陣前,衛國那三四千人也統統葬送,成了在魯國丘陵開荒力田的農奴。

所以以衛國僅剩的那不到兩萬人,面對四方強敵的突然襲擊,頓時失了方寸。彌子瑕再度被擊敗,差點死于陣中,幸好王孫賈反應快,跑路也快,將主力拉回濮陽,保存了衛國的有生力量。

衛侯大恐,連忙向齊國求助,齊侯傳聞正在生病,久居深宮,朝政讓高、國、鮑、陳四卿掌管。四卿意見不定,最后還是派出一軍試圖攻魯救衛。

但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魯國西部有右軍防御,東部有東地大夫們守著泰山險隘,沒有決戰決心的齊軍進展不順,被魯人擋住,遲遲不能南下援助。

這一拖延,衛國的濮南地就保不住了,那里的平丘、蒲、武父、須四邑登時被軍力占優的聯軍團團包圍。

在軍功授田的激勵下,戰爭中武卒和中軍都表現甚好,人人渴望立功。加上小公輸班新制作出的攻城利器“云梯”用于攻城,僅有數丈高夯土墻垣的各邑在天降大雪前便紛紛告破。

在趙無恤主持下,濮南地被魯、宋、曹三國瓜分,曹國得到了須,宋國得到了武父,平丘、蒲則被東趙控制,交給信得過的堂弟趙廣德駐防。

(改下設定,原先的濮南地稱為濟西地比較合適,這里的濮南位于曹國西面,衛國北面,與魯不接壤,就是以上四邑了)

整場戰爭里,魯軍死傷不過千余,卻殺傷俘虜了四倍于己的衛卒,這是前所未有的勝利,魯國內除了季孫肥還在嘟囔著魯衛兄弟也,應該以和為貴外,其余人人皆受鼓舞。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魯國人過去太懦弱了,常常被人按在地上羞辱。但在換了一位正卿,實行軍功授田制后,原本膽怯的魯國農民們卻一下子憤而起之,成了入侵者。

總之,那半年間,趙大將軍親自下場,教會了魯國人這樣一個道理:

德雖不足,而眾可用也!禮樂道德是無法解決利益糾葛的,這世道,果然還是得看誰的拳頭夠硬!

上一章  |  春秋我為王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春秋我為王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