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勝一直是楚國眾多縣公里最為鐵桿的主戰派,幾乎每個月都要給子西送來一份請戰的上書,今日他卻一反常態,轉而主和,讓在場眾人都十分詫異。×雜∮志∮蟲×
司馬子期不由問道:“白公,汝之前你不是說要滅陳取蔡,為楚國贏得地勢么?”
“大司馬,此一時,彼一時。”
王孫勝頗有些遺憾地說道:“兩年前,趙國剛剛結束與吳國大戰,還有齊國在側,兵疲民乏,倘若楚國突襲淮上,趙國便窮于應付。但如今齊國已一分為三,中原諸侯也不得不屈從于趙無恤淫威之下,若楚國與趙爭陳、蔡,除了無法確定會不會反趙的秦、鄭外,根本沒有盟友能替楚國分擔趙國十萬之師的壓力。”
他分析說,趙無恤最喜歡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趙國染指陳蔡,其實并不是真的想要南下與楚國爭奪南方霸權。真正的目的,是要讓楚國分心,讓楚吳越的混戰延長,若楚國中了趙無恤的計策,一味地去爭奪陳蔡,反倒會讓只剩一口氣的吳國恢復過來,再度重現當年晉吳夾攻楚國的局面。
“爭不過不如不爭,如今之計,應該放棄蔡國,滿足于獲得陳國南部數邑,集中精力聯合越國滅亡吳國。只要吳國一滅,就再無肘腋之患,楚國持戟二十萬,方城、淮漢、大別依然固若金湯。”
樂尹鐘建問道:“那,若是楚國攻吳時,趙軍真的南下怎么辦?”
“趙國只怕沒這個精力。”
王孫勝闡述說,趙國現在看似極盛,其實十分疲憊。過去十年來幾乎無歲不戰,糧食和兵員、馬匹消耗過大,府庫早就吃不消了。聽說上次伐吳,趙侯甚至要向鄴城富商、地主借債才能出兵,舊債還未還清,又借了一次伐齊的債券。
“以趙侯穩重的性格,應該會休養數年,積蓄糧食,才會再動干戈,至多派少量軍隊到陳蔡駐扎。楚國明面上不要出兵,只要派人去聯絡親楚的大夫,讓他們散播對趙軍不利的謠言,伺機政變,動蕩的陳蔡,便足以成為趙國在南方的累贅,而楚國則與越國聯盟,一舉滅吳!”
不愧是曾經在趙氏做過多年家臣的人,王孫勝可謂是楚國內部對趙無恤最為了解的人,經過他這一通分析,黃池之會上趙侯承諾保護陳、蔡的意圖,就變得清晰無比!
“善,大善!就依白公之策行事!”
子西老懷大慰,在他眼里,王孫勝就像是一枚撿回來的鳥蛋,由他孵化長大,用羽翼來保護他,可經過幾年歷練,他已經從性格暴戾、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愣頭青,成長為一位成熟的縣公了。
子西和他的弟弟子期年紀都不小了,再過上幾年便要告老,他們的兒子年輕且沒有威望,楚國的其他縣公大臣則庸庸無為,有才干者唯獨沈諸梁、王孫勝二人,所以子西很想把擔子交給他們。
葉公老成穩重,他很放心,唯獨放心不下的就是白公能否勝任。但經過今日一事,子西心里一顆石頭落地,對王孫勝越發欣賞起來,在朝會結束后,直接讓二人去自己的府邸宴饗,儼然已經將他們視為令尹、司馬的繼任者了。
令尹子西雖然素來簡樸,但待客的筵席也不差,有上好的稻米飯、黃粱。清燉的甲魚羹,火烤的羊羔腿,醋溜的天鵝肉,膏油煎炸的大雁小鴿蘸上新鮮的甘蔗糖漿,別有一番南國滋味。
宴會吃到一半,舞女和樂官上來獻舞,唱罷《涉江》再唱《采菱》,子西聽了一會,不以為然地笑了笑,揮揮手讓她們下去了。
他又對葉公、白公二人道:“郢都最好的音樂,還是樂尹與季羋之子鐘子期的琴聲,他雖然才弱冠之年,卻繼承了楚國幾百年音樂的精華,前段時間的宴會上,為大王彈奏了一曲《陽阿》,震驚四座。聽了那妙音之后,再來聽其他音樂,便感覺不能入耳了。”
“勝是粗鄙之人,不通音樂。”
子西年紀大了絮絮叨叨,白公勝卻有些坐不住了,他沒有接上子西的話題,而是站起來,抱拳說道:“數年未見叔父,勝沒有什么能獻上的技藝,就說一段故事,聊以為樂罷……”
“在皖地有一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將佩劍掉入水中,他在船上用小刀刻下記號,說:‘此乃吾劍墜水之處。’船停下時,此人沿著記號跳入河中尋劍,卻遍尋不獲……”
葉公聽了后若有所思,子西倒是沒想太多,他哈哈大笑道:“此人愚笨,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不錯。”白公勝也道:“勝當時也笑此人愚鈍,但細細一想卻又笑不出來了,因為今日之楚國,也如同這愚人一般,刻舟求劍啊!”
“子西笑容一滯:“勝,汝此言何意?”
“趙國橫掃北方,稱霸中原,天下大勢在趙無恤的一手推動下,滔滔向前,如同奔流一般從不停息。天下諸侯,就如同被這洪流挾卷的船只,楚國也在其中。但是楚人卻依舊活在過去的輝煌里,以為佩劍落下后在舟上刻了記號,等船靠岸后跳下去就能撈回來,殊不知時代已經變了,再沿著之前的記號去尋劍,是絕對尋不到的!”
白公勝將這個寓言的含義說出后,下拜道:“故楚國若再不變革,就必將被世道所淘汰,休說復興莊王時的霸業,只怕連社稷都保不住!”
“變革……”子西默然良久。
子西就是王孫勝寓言里,那個刻舟求劍的人。他的性格是保守而猶豫的,所以在做令尹的這二十年里,楚國的國策一直是恢復過去,而不是推陳出新。
十年舔舐傷口,十年恢復民力,將被撕得殘破的秩序重新收拾起來,讓舊族各歸其位,讓功臣們布各地作為縣公以屏蔽王室,楚國昔日的局面,總算恢復了七八成。
然而楚昭王北伐受阻,卻讓楚國人從自己大國之夢里醒了過來。
他們愕然發現,二十年過去后,北方的鄰居,竟已經變得如此陌生,趙國生產的器物楚國人很喜愛,卻不知其法門,趙國生產的武器威力巨大,令楚國工匠瞠目結舌。
諸侯也開始擯棄了楚國還奉為圭玉的封建禮儀,開始大肆兼并,并造就了一個雄踞北方的龐然大物:趙國。
趙國的強大,對于列國而言,已經成了一份沉甸甸的逼迫,趙氏的叛逃之臣王孫勝更是從未有一日忘卻對趙的恐懼和擔憂。
他語氣急促地說道:“叔父,當今天下乃大爭之世,國運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光是靠從前的槳已經不夠了,必須為楚國這艘大船做出嶄新的帆!楚國必須變法,才能避免像齊國一樣敗亡分裂。”
“吾知矣,只是……”
子西嘆了口氣。
楚國并不缺少變革,從熊渠起就敢于突破舊禮制,叫板周室,悍然稱王。這之后,楚國設立了與中原大為不同的令尹、司馬制度,還開創了縣制,并以縣公(類似封君)代為治理。這之后,楚莊王時也對楚國的體制進行過大規模的變革,由此稱霸。
但變革并不總是成功的,也有失敗的變革,那就是楚靈王……
當年楚靈王覺得楚國的附庸太多,悍然滅亡了陳、蔡,將其余小國也遷入腹地,同時大量提拔新人,并解放臣隸,與楚國的貴族們爭奪隱匿人口。
然而他的變革失敗了,敗得一塌糊涂,楚國的內政自此變得一塌糊涂,終楚平王一世都無法恢復,也為之后吳軍入郢埋下了隱患。
所以對于變革,子西是有些懼怕的,能停下,他絕對不會往前走,甚至還會謹慎地朝后退幾步,而且就算要變法,他也不知要如何下手。
但去北方出使過的王孫圉也憂心忡忡地對子西說,總有一天,這種改變會沖破地域的限制,來到楚國跟前,但是是什么時候,由誰提出,卻不得而知。
現在子西知道了,首先提出變法的,是同時受楚國和趙國兩種不同文化熏陶的王孫勝。
眼前的王孫勝,能夠依仗,能夠成為他的助力么?
如此想著,他的眼睛卻瞥向了葉公沈諸梁。
“子高,你覺得呢?”
葉公沒有猶豫,言簡意賅地說道:“誠如王孫勝所言,楚國,的確是不變不行了。趙國逼人太甚,讓諸侯迫切尋找一條出路。趙國因律法而興,故而越國、秦國已經開始效仿趙國變法,一個順利復興,一個也穩住了陣腳,而依然在走老路的齊國陳氏則敗亡了。下臣素來認為,法比禮要可靠,也支持在楚國變法,但必須聽聽白公有無具體的舉措。”
言罷,他坐了回去,留下子西權衡利弊。王孫勝則感激地看了葉公一眼,果然,來之前與葉公做了下溝通是值得的。
思索良久后,保守的老令尹終于戰戰兢兢地邁出了第一步。
“勝,你且說一說,楚國應當如何變法?”
王孫勝大喜,再拜道:“還請叔父切勿責怪,小子認為,楚國之患,在于宗親太眾,縣公太重!”
ps:第二章在晚上
本書最快更新網站請百度,或者直接訪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