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臨陣磨槍
用沈括的話講,遼國和西夏完全不同,各方面都不同。
首先就是它的建國時間比宋還早,五代十國初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稱帝建國,當時的國都正是開封,國號契丹,燕云十六州也是在這段時間被石敬瑭拱手送給契丹的。
其次遼國的體量非常大,東起大海、西到群山、北至冰湖、南踞白溝。
大海洪濤覺得可能是庫頁島以東的北太平洋,群山就沒法猜了,反正已經過了西域回鶻,他們的北面正是遼國。冰湖很有可能是貝加爾湖,白溝則是白溝河,后世叫做拒馬河,是北宋和遼國的邊界。
大不大?真不小,包括了后世部分俄羅斯遠東地區、中西伯利亞地區、外蒙古、內蒙古、東北三省和河北省與山西省。
可是這么大的國土面積卻只有不到八百萬人,人口密度分布很不平均。東部和南部最集中,其它地方有時候上百里之內都沒啥人。
再次是遼國的政治制度也比較特殊,既有和北宋差不多的行政區域劃分,也有完全不同于中原的獨特規制。
按照慣例,遼國被稱為封建王朝,但這只是后世學者的籠統劃分。實際上遼國封建制、奴隸制并存,還不是西夏那種把戰俘當奴隸的做法,而是完完全全的奴隸制。
差不多的地方就不細聊了,把宋朝的路換成道,基本就是遼國的行政區域劃分。首都和陪都的設置也差不多,總共五個。
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正式首都為上京臨潢府,其它四個都是陪都。
在這五個地名里,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洪濤想不出是后世的哪兒,但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和后世地名差不多。南京析津府后世沒有,可這個名字洪濤最熟悉,它就是后世的北京地區。
但是……這個詞一出現,前面的基本就可以略過了。別看遼國有五個都城,但權利中樞并不在這五個地方中的任何一處。那么它在哪兒呢?答案是沒準兒,得看天氣!
這個答案可能誰都不會同意,但它是事實。契丹人是標準的游牧民族,也沒打算改變屬性,即便成立了國家依舊遵守著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游牧民族最大的生活習慣就是逐水草而居,根本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常住,更不可能住在城市里,因為里面沒水草。
于是契丹人就弄了一套叫做四時捺缽的制度,捺缽在契丹語里是帳篷的意思,也可以引申成行營。
啥意思呢?就是說遼國皇帝沒有固定的皇宮,他在不同的季節里住在不同的帳篷里,說叫行宮或者行營也成。
春天的時候找能放鷹抓天鵝、野鴨的地方,夏天則找個涼快所在,秋天要能獵鹿、獵熊,冬天自然是哪兒暖和去哪兒了。
反正一年四季得不冷不熱,還得方便打獵。估計中國野生動物絕種就是遼國皇族折騰的,有多少動物夠你們一年四季殺的啊。
除了四時捺缽之外,遼國還有個制度最為特別,叫做兩面官制。站在遼國的立場上解釋為,“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從這個中心思想上看,兩面官制主要針對的還是漢人。契丹人在總結了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羈縻官制之后,發現漢人數量太大,不能像統治其它少數民族一般對待,不得已才弄出這么一套挺有意思的制度。
天龍八部,這本武俠小說里蕭峰官至南院大王,這個南院大王就是兩面官制下的產物。聽著挺厲害的,都大王了,其實在契丹兩面官制下不過就是地方部族官職,不在中樞之列。
名字叫南院大王,卻歸屬于北面官系,主領的是契丹人事物,和漢人基本沒啥關系,所以金大爺有用錯官職的嫌疑。
到底啥叫兩面官制呢?通俗、簡單的講,就是把中央政府一刀切成兩瓣,分為北面官系統和南面官系統。北面官系統管理契丹各族政事,南面官系統專門管理漢人政事。
契丹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其下的最高軍政機構為樞密院,但分成了南北兩院。最開始北院樞密使都是由契丹貴族擔任,南院樞密使則是漢人。
但從遼圣宗耶律隆緒起用韓德讓兼管南北樞密院之后,南北樞密使就沒有嚴格的契丹和漢人之分了,可以混任。
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凡契丹軍馬皆屬焉。它是個純粹的軍事領導機構,不處理民政。南樞密院則仿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
這是遼國的中央政府,到了地方層面就更亂了,大致上分成了三個系統。一是部族制,主要在契丹族和北方諸族地區實行。
設契丹北南院大王府、乙室王府和奚王府。四大王府并列,各領一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蕭峰的南院大王就是這種性質,契丹大部族里的一部分領導權,僅此而已。
二是特殊行政區,就一個,原本屬于渤海國的地區被遼太祖征服后建立了東丹國,后來改為中臺省,再后來又改回東丹國。這片地區在遼國內部很特殊,以后再解釋。
三是仿唐制設州、縣,州有刺史州、節度使州之分。東京、南京、西京設留守為最高軍政長官,由契丹貴族擔任。
漢人、渤海人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地方行政體制基本相同,為州縣制,屬南面官系統。契丹、奚人等聚居區的行政體制為部族制,屬北面官系統。
遼國的政治體制和行政區劃分大致就是這樣了,北面官系統實行的是部落聯合的封建半奴隸制,南面官系統則是封建制。都說洪濤懶,其實契丹人更懶,他們連融合都懶的融合,干脆就來個二加一。
這么干倒是省事了,可也埋下了深深的禍根,之后被金國橫掃,有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分而治之的羈縻制度。
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契丹貴族對漢文化的認可,在之后的近二百年時間里,契丹貴族一直都在推動漢化、文明化。
可結果并不太好,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越文明的民族越沒有戰斗力,然后就被相對野蠻的金人給滅了。
這也不是中國的專利,很多文明古國都是被野蠻摧毀的,但文明是大趨勢,用不了多久還會撲面而來。
“北朝漢人很多嗎?”沈括的語言能力很不錯,聽上去很繁復的政體從他嘴里講出來大概意思能聽懂,卻不會糾結過細。這就是洪濤喜歡和他聊天的原因之一,他能理解別人到底想聽什么。
“北朝主要有契丹人、奚族人、渤海人、韃靼人和漢人,漢人可通過科舉入仕為官。當年出使遼國時,接待為兄的大多是漢人官員。”
說起這個問題沈括也挺無奈的,和北朝打了這么多年,很多時候都是漢人將軍和漢人將軍互毆,他們為啥都不心向天朝呢?
“恩,也就是說這次的遼國使節里很可能也有漢人對吧?”洪濤明白沈括的潛臺詞,但沒接這個茬兒。當著兩位朝廷重臣詆毀朝廷政策和皇帝本人太冒險了,幾句話也說服不了他們,干脆就別聊這個話題了。
“不是可能,必有!北朝漢人有四大家族,韓劉馬趙,凡出使我朝必充當使節。韓家尤為最,那韓德讓與蕭燕燕似臣非臣,說是圣宗皇帝之太上皇也未不可。古有認賊作父,韓家是認賊作子!”
洪濤越是不想聊北朝漢人的問題就越躲不開,沈括不說換成了王韶,這老頭更激動,說著說著都開始罵人了。
“不知蕭燕燕為何人?”一看躲不開這個話題,洪濤干脆換了一招,拋開民族咱聊性別。三個大老爺們吃飯喝酒,聊起異性很容易跑偏,一跑偏自己不就躲過去了嘛。
“蕭綽,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耶律賢駕崩時蕭綽才年方三十,韓德讓以攝政輔之,爵至楚國公,獲賜鐵卷幾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趨,權勢無二。有傳言蕭綽為后之前曾許配給了韓德讓,未曾婚配就被選入皇宮,舊情難平也是人之常情。”沈括好像對這種花邊新聞沒啥興趣,簡單了介紹了幾句就不再細談。
“蕭太后!”但洪濤真繃不住了,這位太后的名號在后世聽說過,也是個狠角色。但自己沒了解過她的生平,剛才聽王韶的意思,這位太后在私生活上也很有料嘛。
“她已薨多年,此等話還是不說為妙。”王韶看到駙馬一臉期盼、兩眼放光的表情,也覺得剛才說的話有點對死者不敬,拒絕再透露任何消息。
“老大人所言極是……沈兄,遼國武備如何?”
面對兩位個人操守都還不錯的同僚洪濤也不能太不要臉,借著舉杯喝酒把表情換了換,接著聊正事兒。不過他已經在心里記住了韓德讓和蕭燕燕的名字,你們倆不講我找別人問去,比如富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