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策行三國

第2514章 知我者誰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0-03-14  作者:莊不周
 
得知申耽、申儀覆敗,關羽到達西城,正在趕往巴西的途中,曹操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苦心經營幾個月,好不容易創造的機會,被關羽一舉擊潰,而且是以這樣的方式,實在太可惜了。

申耽怎么會這么大意?如果他能堅守木蘭塞一兩個月,情況就能有所不同。他至少可以將黃忠趕出巴西,然后一心一意的圍攻八濛山,拔掉這根扎在肉里的刺。

可惜沒有如果。

吳軍各部主力陸續到達戰場,孫策本人已經到達江陵,新建的吳國中軍水師集結完畢,隨時可能發起進攻,而他卻陷在巴西脫身不得。

這一戰怎么打?曹操很茫然。

“父王!”曹昂出現在門口,躬身施禮。

聽到曹昂的聲音,曹操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轉身看看曹昂,心頭一聲輕嘆,如果申耽能有曹昂的一半能力就好了。

“子修,傷勢如何?”

“多謝父王關心。些許皮肉傷而已,不礙事。”曹昂擠出一絲很勉強的笑容。與吳軍交戰兩個多月,刺痛他的不是傷痛,而是撤退時宣漢城中不得不放棄的部下絕望的眼神。

“勝負乃兵家常事,不必掛懷。”見曹昂臉色不好,曹操安慰了他兩句。“況且這一戰也不算敗,最多平分秋色而已。”

“臣慚愧。”曹昂轉頭看了一眼墻上的大幅地圖,和他上次來時又有了些變化。“父王是想奔赴江州,又擔心無法抽身嗎?”

曹操眼神閃爍,沉吟了片刻。“子修有何妙計?”

“臣……不知當不當說。”

曹操無聲地笑了起來,揮了揮手,示意一旁侍立的郎官們退下,又親自走過去,掩上房門。

“說吧。”

“父王,論用兵,黃忠與臣,孰強孰弱?”

曹操有些不悅,拍拍曹昂的肩膀。“子修,你還年輕……”

曹昂搖搖頭,難得地打斷了曹操。“父王麾下,能如臣者幾人,吳國如黃忠者又有幾人?”

曹操愣了一下,這才明白曹昂的意思。“子修,你還是想勸我稱臣?”

“父王……”

曹操抬起手。“這個問題上次已經討論過。子修,不是我不想稱臣,而是孫策不讓我稱臣,至少不是你說的那種方式。辛評、秦宓到襄陽那么久,孫策都沒有接見,無談判之意甚明。這次申氏兄弟截斷沔水,只不過讓他又有了敲打襄陽大族的機會。”

曹操苦笑道:“只是他不會記我的功。”說著,走到一旁的書案前,抽出一份公文,遞給曹昂。曹昂接過,見是辛評寫來的文書,顧不上和曹操爭論,走到窗前,借著外面照進來的陽光讀了起來。

辛評講述了這段時間的行程和經歷,大倒苦水,尤其是對副使秦宓在襄陽書院與孫策辯論之事大書特書,雖然沒有一字惡評,卻是扎扎實實的告了秦宓一狀,還隱隱透出益州人才有限,不足為恃,希望曹操認清形勢的意思。

辛評說,他已經和郭嘉見過面。郭嘉愿意從中緩頰,但曹操要拿出足夠份量的功勞。具體什么功勞,辛評沒有說。也不知是郭嘉沒說,還是郭嘉說了,辛評卻無法轉達,只能含糊其辭。

曹昂反復看了兩遍,也拿捏不準。難道真如父王所說,孫策就是想借作戰之機打擊豪強?從孫策的一貫作風來看,這倒不是不可能,借刀殺人的事他干得太多了。

中山王劉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先是在豫州,后來在幽州、冀州,臨死還坑了河東人。

曹昂反復考慮。“父王,你如何應對?”

曹操卻不回答,反問道:“子修,你對孫策的新政如何看?”

曹昂沉吟。曹操見狀,又從案上取出一份文書,遞給曹昂。“你看看這個。”

曹昂疑惑的接過,發現是一份報紙,上面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孫策在襄陽書院的演講,后面還有解讀。曹昂只讀了幾句,便驚訝地抬起頭。

“父王,這人是秦子勅么?”

“應該是。”曹操抬手輕撓眉梢。“辛仲治雖說偏激,有一點卻說得在理,益州的讀書人終究還是要慢中原一步。秦子勅雖然聰明,讀書也多,卻不適應吳國的學風,論戰不敵也在情理之中。你先看,看完再說。”

“喏。”曹昂應了一聲,也顧不上和曹操多說,迅速將文章瀏覽了一遍,忍不住驚嘆出聲。“這……這簡直是離經叛道,駭人聽聞。”

“你也覺得離經叛道,駭人聽聞?”曹操撫須大笑。他一邊笑一邊搖頭。“子修,唯非常之人,能為非常之事。孫伯符非常人也,你我父子敗給他,不冤。”

曹操來回踱了幾步,眼中神采奕奕。“不過,人無完人,他也并非沒有破綻,只是能抓住他破綻的人不多。這次功敗垂成,只因申氏兄弟不堪大用,為關羽所破,否則必讓他領教我父子手段。”

看著眼前神情興奮的曹操,曹昂忍不住抬手揉了揉眼睛。怎么聽曹操這意思,他還要大戰一場?

“父王?”

曹操停住腳步,轉頭看著曹昂。“子修,你贊同孫伯符的新政嗎?”

曹昂猶豫了片刻,點點頭。“果真如此,孫吳國祚千年可期。”他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從這十余年的經歷來看,新政雖非盡善盡美,卻有自我更化的能力,吳國君臣又年富力強,不為成規所囿,挫折或許會有,覆敗卻不太可能。”

曹操盯著曹昂看了兩眼,一絲笑容從眼角綻放,隨即化作朗朗大笑。他抬手指指曹昂。“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若不來益州,你亦是吳國棟梁。”

“父王,我……”曹昂欲言又止。他的確有些遺憾,卻不后悔。他與孫策沒有君臣之義,卻與曹操有父子之情。這是與生俱來的血脈,不是貧富貴賤能左右的。

“無妨。”曹操揚揚眉。“當初在南陽與孫伯符一見,我便覺得投機,如今看來,其實我們本是一路人,只不過他更勝一籌。大漢四百年,世家、豪強已成沉疴痼疾,不除不足以新生。孫伯符少年老成,能想我不能想,為我不能為,我縱使稍遜一籌,又豈能自甘沉淪?少不得要奮余勇,與他斗上一斗,做一塊礪石,看看他這口刀是不是夠堅夠韌,是不是真正的神兵利器。”

“父王,你打算怎么做?”曹昂心中忐忑,連忙問道。

曹操在窗前站定,微微仰起臉,燦爛的陽光照在他的臉上,照在他的眼中,露出一絲寒芒。

“集益州之力,做決勝之戰。”

楚州,長沙,洞庭湖畔。

巨大的樓船緩緩停住,絞車轉動,鐵鏈嘩嘩落下,鐵錨入水,激起雪白的水花。

舷門打開,跳板放下,早就等候一旁的中型戰船靠了上去,與樓船緊緊的固定在一起。周不疑下了船,來到站在船上的孫權、劉先面前,躬身施禮。

“大王,國相,陛下有詔,請二位登船。”

孫權和劉先交換了一個詫異的眼神。劉先上前一步,低聲問道:“陛下不登岸嗎?”

周不疑笑笑,卻不說話。劉先瞪了他一眼,隨即又笑了。周不疑雖然年輕,卻懂規矩,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說,自然是好事,以后能走得更穩一些,更遠一些。

“大王,我們登船吧。”

孫權點點頭,轉身吩咐了兩步,提起衣擺,邁著穩健的腳步,踩著跳板,上了船,在甲板上站定,然后側過身,讓在一邊,看著緊跟在身后的長沙相劉先。等劉先在甲板上站穩,平復了呼吸,這才將目光投向周不疑。

周不疑搶先一步,側著身,上飛廬去了。

孫權、劉先緊隨其后。

飛廬之上,孫策負手而立,遠眺西側地平線上隱約可見的群山。聽到腳步聲,他轉身看了一眼,笑道:“劉卿,辛苦你了,朕這二弟不好侍奉吧?”

劉先趕上一步,雙手舉過頭頂,腰折如磬,行了個大禮,這才應道:“陛下言重了,輔佐長沙王是臣的本職,不敢言辛苦。縱有不諧,也是臣能力不足,不堪為佐,有負陛下圣明。”

孫策大笑,瞥了孫權一眼。“仲謀啊,看來你得罪劉相不淺。”他招了招手,請劉先入座。“來,說說看,究竟是為了什么?”

劉先站著不動,只是將目光投向孫權。

孫權面帶微笑,一動不動。

孫策再次招手。“讓他先站著。”

劉先拱手再施一禮。“陛下,封君無座,臣豈敢入座?于禮不合。”

“仲謀,你以為呢?”

孫權欠身施禮。“陛下面前,一切以陛下為準。”

孫策再次看向劉先。劉先卻堅決地搖搖頭。“不然,禮非為臣所設,陛下亦當依禮。君臣相待以禮,尊卑才能有序。”

孫策又看向孫權。孫權說道:“臣愚昧。”

孫策微微一笑。“既然如此,那就依劉相。來人,為長沙王設座。”

周不疑、張溫立刻過來,一個鋪席,一個設案,又擺上茶水果蔬。孫權入座坐定,劉先這才入座,在孫權下首。孫策靜靜地看著這一切,雖然沒說什么,心里卻有了計較。

孫權就國之后,他就不斷收到消息,說孫權與國相劉先不和,屢起沖突。在此之前,長沙國的情況一直很好,劉先這個國相很稱職,治績好,口碑極佳。雖說水份難免,總體應該不會太差。

但兩個當事人都沒有上書,所以真相如何,究竟又是為了什么發生沖突,孫策并不清楚。今天到達長沙國,在接見長沙國的文武之前,他先將孫權和劉先叫上來問問,也是想先了解一下情況,免得先入為主,流露出傾向,影響其他人的判斷。

看到這一幕,他大概知道原因了。

這個原因不是簡單地說哪個對,哪個不對,而是這兩人理念不同。

劉先是個典型的儒生,什么事都要先講究合乎禮法,先問能不能做。孫權雖然讀書不少,卻是個務實的人,做事講究實際利益,只問該不該。

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劉先大概也有代天子管教長沙王的意思。整個吳國都知道長沙王與其他宗室不同,要嚴格管教,不能讓他肆意妄為。有些事,天子不方便出面,國相卻可以。何況劉先也是按朝廷制度來做,并非刻意針對孫權,自然理直氣壯,有時候尺度難免嚴苛一些。

而孫權偏偏又是個敏感而強勢的人。在孫策身邊,他有時候都會按捺不住,到吳太后面前抱怨幾句,發發牢騷。如今回到自己的封國,還要受人管,一次兩次也就罷了,三次四次,甚至可能一直如此,他豈能心甘。

如此一來,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仲謀,長沙現有多少兵船?”

孫權欠身道:“回陛下,共有將士一萬又三百五十一人,大小戰船一百九十七艘,戰馬三百三十五匹。”

“甲胄齊全嗎?”

孫權猶豫了片刻,有意無意地看了劉先一眼。“不全。共有甲五千五百一十七副,兜鍪一千七百二十五頂。此外,弓弩、刀矛還缺一些,六石以上的重弩一具也無。”

“長沙國沒錢?朕看長沙上計簿,冠于楚州,為這一萬多人備齊甲胄器杖應該不難吧。”

劉先拱手。“陛下,臣有罪。”

孫策笑了。“劉相何罪之有?”

“長沙王在國內征兵,逾于詔書所限,臣身為國相,既不能阻止匡正,又未上書朝廷,愧對陛下信任,當伏鈇質,以明法典。”

“朕賜長沙王歸國的詔書中沒有限定長沙王征發的限額吧,長沙王征兵萬余,雖然不少,卻算不上逾制,劉相不必如此。”

“陛下雖未明言定額,卻非全無制度可循。依陛下詔書,宗室封于內郡者,不得統兵。故長沙王雖在長沙國內征兵,卻非制度所允,唯陛下詔書臨時所制。陛下詔書中授長沙王以先鋒之任。先鋒之將,循例不過統兵千余,最多不可過三千。再加上部曲三百,總數為三千三百人。長沙王部曲乃太后所贈,可不在其例,但逾萬之兵,實在太多,臣不敢如數撥付甲胄器杖。”

他頓了頓,又道:“依律,長沙國武庫存甲不得超過三千,兜鍪不得過千。擅自增加,形同謀逆。”

“一萬多?”吳太后眉心緊蹙,臉上的笑容迅速散去。“你征了這么兵?”

孫權再拜。“臣也沒想到長沙百姓如此熱情,想來一是先君遺澤尚在,二是陛下新政尚武,是以踴躍從軍,勇于征戰。”

吳太后陰著臉,半天沒說話。

她原本挺高興的。

孫堅征戰一生,在長沙太守任上封侯,她曾在此住過幾年。這次跟著陛下親征,來到長沙,看到不少故交,又聽說孫權名聲不錯,覺得孫策雖然待孫權不像待其他弟妹親近,封孫權為長沙王卻極為妥當。

孫堅生前就有意將爵位傳給孫權,以彌補他的遺憾。

可是聽說孫權征了一半多兵,甚至因此和長沙相劉先起了沖突,她很不高興。

劉先是楚州名士,他指責孫權所為近似謀逆,自然不會信口而言,孫權這么做的確不妥。長沙王是內郡藩王,本不能領兵,孫策格外開恩,命孫權為先鋒將,特許領兵之權,已經是法處開恩。孫權借此大肆征兵,逾萬人,未免不知進退。

何況她覺得孫權并沒有統兵萬人的能力,至少他以前的戰績沒能證明他有這樣的能力。貪多不爛,這讓她很擔心孫權的心態。她一度以為孫權認識到了錯誤,現在看來,似乎并非如此。

“縱使百姓感激你父親和陛下,也當有節制。人言可畏,劉國相老成之謀,你當聽取才是。”吳太后不由分說,做了決定。“我雖老,卻還記得陛下許你從千人校尉做起。陛下詔書,豈可輕易更改,你挑選一番,將人數控制在千人以內,再留千人備用,足矣。”

孫權急了,拜倒在地。“太后……”

“不用多說,就這么定了。”吳太后喝了一聲,揮揮袖子。“我累了,就不留你用膳了。”

孫權看著怒容滿面的母后,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咬咬牙,閉嘴了嘴巴,將即將涌出來的淚水硬生生憋了回去,再拜,起身退出。

聽著孫權沉重的腳步聲消失不見,吳太后余怒未消,拍著椅子扶手,對孫大長公主說道:“妹妹,你說我是不是又錯了,這孩子……心浮氣躁,急功好利,能上戰場嗎?”

孫大長公主伸手過來,輕按吳太后的手背。“太后英明,還是穩些的好。陛下知人善任,叔弼、尚香都是他栽培多年的人,多年征戰,又安排了陸遜、鐘繇、諸葛亮那樣的人才做參謀,這才委以左右都護之任。就算是子瑜(徐琨),也是歷練多年之后才授重兵,委以一方之任。仲謀若想做萬人之將,也該沉下心來磨礪幾年才好。”

吳主后喘了幾聲粗氣,伸手撫著胸口,勉強平復了些。“誰說不是呢,這件事,我贊成陛下,不能讓仲謀亂來。要不然不是幫他,是害他。”她頓了頓,又道:“我算是知道了,陛下早就料到有這一天,這才讓你我跟著。”

孫大長公主笑而不語。

上一章  |  策行三國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策行三國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