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勒胡馬

第六十二章、勢如破竹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0-10-21  作者:赤軍
 
靖德五年冬,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苦心準備,華帝裴該終于下令征伐江南。

總計兵分四路:東路以陸和為主將,謝風、劉遐為副將,率天武、神武、羽林三軍,出廣陵,謀渡而直指建康;中路陸衍、姚弋仲,率天策、定遠二軍,出襄城而南下襄陽;西路甄隨、周撫率虎賁軍乘船出三巴;此外以陶侃為平南大都督,統領巢湖水師(平江軍)和神策軍。

基本的戰略規劃,是先用東路軍吸引武昌、柴桑方面的晉軍沿江東援,巢湖水師則出濡須口以阻其去路;趁此機會,中路軍謀奪荊州北部地區,先下襄陽,復取江陵,一旦江陵克陷,即可呼應西路軍,兩軍會合后水陸并進,攻擊防衛空虛的武昌城。

只要能夠拿下武昌,則晉軍主力喪失了在中游的大本營,必然崩潰;即便此前東路軍不能順利渡江,至此再渡,所受的阻力也將會降至最低吧,則獲勝可期也。

所以此次戰役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巢湖水師能否順利阻擋武昌水軍的東援,二是中路軍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盡奪荊州的江北之地。

包括巢湖水師,也即平江軍在內,此次一共動用了八個正規軍,齊裝滿員,總兵力在十三萬左右。當然啦,相應的還必須調用沿途輔兵、戍卒,及臨時征用民伕,理論上都應該算進去,則將近二十萬眾——對外宣稱三十萬。

這跟當年晉滅吳時,出動的數量差不多——倘若史料記載的水分不是太大的話。當時東吳以約二十三萬水陸兵馬來迎,如今建康政權則出不到那么多——根據戰前調查,南軍連戍卒、力役,統算起來也不到二十萬,其中能夠及時參與沿江戰事的,最多五分之三。

不過江南的舟船數量卻占絕對優勢,武昌方面有樓船十數,其余大小戰艦不下千余;柴桑半之,蕪湖則是樓船二,大小戰艦百余;此外江陵至襄陽之間,亦時有百艦巡弋。

華朝方面,巢湖水師不過在陶侃的督造下,新建成了樓船七艘,并前三艘,正好十條,其余大小艦船五百余;甄隨在三巴,遵照王濬的故例,造成連舫三艘,其余大小艦船二百余。樞部計算水面上的總戰斗力,華軍尚不足晉人的四成。

所以許柳仍舊建議以三年為期,再延后一段時間發兵為好。只是延后也有延后的壞處,一則老將甘卓在建平沿岸設壘,江上橫索,雖然因為物資缺乏,導致工程的進度很慢,但若再給他一年半載,怎么著也該完成了,則甄隨東下,阻力將會極大;其次以巢湖的狀況,也不可能塞得下并長期維持上千條戰艦。

且濡須水道終究狹窄,則一旦被敵軍堵塞了濡須口,你有再多的船只也沒啥意義啊。

為此裴該特意派遣楊清去往巢湖,聽取陶侃的意見,陶士行乃云:“臣準備萬全,今冬便可動兵,不可延挨。”楊清歸報裴該,裴該才就此下定了決心。

終究要與南人在長江上以舟楫一較短長,這你不聽陶侃的意見,難道一輩子在北方打仗的許柳或者郭默,給出的見解能夠更正確嗎?

再說陶侃,一至巢湖,便即利用他的威名和品級,再加朝廷給大開綠燈,幾乎將兗南諸郡的物資搜集一空,復大征民伕,建造舟船。不過對于在船上安炮之事,他經過幾天的調研之后,即刻就喊停了。

陶侃上奏裴該,說明這么做的原因,乃是虎蹲等小型鐵炮射程太近,于水戰中作用不大,而青銅大炮則制備不易,空耗物力人力,具體的作用卻還瞧不出來……

此前陶侃還在蜀中之時,裴該便命楊清召彭曉來,面授機宜,要他嘗試在船上安炮。過去鑄成的那兩尊試驗用青銅大炮,在逐退石虎,解圍平陽后,便即運回絳邑附近的工坊,其一已毀,也沒有修復的必要了,直接回爐熔煉,剩下那一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于運抵巢湖。

彭子勤即將此炮搬上一條大樓船,遵照裴該所說,在其下安置了木架、木輪,并以滑輪、繩索聯系船弦,做好減弱后座力和歸位的一應準備,然后打算試射。然而問題是,大炮沉重,卻只有一具,置于船首則尾沉,至于船尾則首沉,置于一側則幾乎傾覆……好不容易用相應配重解決了這個問題,止發三炮,樓船就幾乎散架……

彭子勤本人擅長的是火藥配制——可以說是化學吧——對于金屬冶煉和數字計算,卻并不拿手,他跟造船匠人及從絳邑帶來的冶金工匠埋頭商討和計算了整整五天,才終于拿出一個貌似比較靠譜的方案來。

那就是改鑄小一號的青銅炮,并且減少火藥用量,預計一發可三百步,動能足夠洞穿敵船;然后改造樓船,減輕負重,于兩舷各置三門炮。

這一方案還沒來得及上呈洛陽,恰好陶士行到來,經過調研之后,當場就給否決了——這不是胡鬧嘛!

僅僅三百步的距離,我造大弩,以矛為矢,照樣可以洞穿敵舷啊,可能精度還比銅炮更高咧,且弩具才有多大分量?而即便只造一條炮船,左右各置三門銅炮,那也得六門,要耗費多少銅料啊?即便就近從彭城運銅——先不提彭城之銅多半用來鑄錢了,且產量日益降低——那也得將近千里之遙呢。

若即在徐州造炮,恐怕搬運起來更費人力;而若是運銅到巢湖附近來,我還得再建一座大冶金工坊才成……

陶侃在給裴該的上奏中,婉言炮船非不能建——終究是天子的主意嘛,哪能直接給否了呢——然而太過靡費,效果卻未必能夠彰顯。倘若不著急伐江南,咱們花個三五年時間,慢慢試驗,再加三五年時間,打造炮艦,亦未為不可;但估計一兩年內就要發兵,我這兒船還來不及造呢,哪有那么多人力、物力和時間,去造還僅僅是設想的炮船?

陶士行年已六旬,不大能夠接受新生事物,在他看來,天子雖多奇思妙想,亦難免好大喜功,所琢磨出來的新鮮玩意兒,多半都沒什么實用價值。哦,生產方面不在此列,天子下令研制了一些新式農具和紡織器械,改良造紙術和普及用紙(如今華朝正式公文,皆命用紙,比原本歷史上提前了好幾十年),就都是對于社稷民生大有裨益之事啊。

但在軍事上,無論具裝甲騎還是虎蹲炮,都投入太多,產出有限,不可能大規模運用;至于青銅大炮,純屬樣子貨嘛。只有火藥可助火箭之威,算是一件比較成功的產品。

所以炮船什么的,即便不算“奇技淫巧”,亦能有助于戰事,暫時咱們也未必用得上啊,還是別搞了,白白浪費資源和時間。

華軍四路伐晉,其中、西兩路最先行動。甄隨、周撫率領舟師,出三巴而直取建平,甘卓聞報,急忙派人去向武昌稟報,并請江陵王含和襄陽司馬承發兵救援。

甘卓在巫山上夾江筑壘,布置弓手,以箭矢覆蓋江面,同時在江中橫亙鐵索、安置鐵錐,以阻敵船。只不過這并非甘季思的原創,四十多年前東吳的建平太守吾彥就這么干過,于是華軍偵得此情,陳劍就又對甄隨說古了——

“昔吾彥亦欲以鐵索阻王濬,而王濬造大筏開路,以善泳士卒駕馭,先除去鐵錐;復在舟前置大火炬,灌以麻油,燒熔鐵索,船乃得過。”

甄隨說好啊,那就派你去辦吧,務必成功,把那些阻路的傻叉玩意兒全都給老爺廢了。

陳劍領命而去,但甄隨本人卻并不乘船,而是揀選了本部三百健卒,并從巴中招募三百善走山地之兵,翻山越嶺,抄小路去襲江北堡壘。華船既至,晉軍的注意力幾乎全都放在水面上,就此被甄隨偷襲得手,北山堡壘陸續克陷。隨即陳劍熔斷鐵索,華船即以連舫為首,順水直下,勢若奔馬,晉人布置在南山的弓手根本就來不及瞄準。

雖然只需要覆蓋射擊便可,但山間堡壘容量有限,甘卓所可以調動的兵馬更有限,導致箭矢密度不足,而船上華兵以大盾遮護己身,因此受創者寥寥無幾。

隨即水陸夾擊,攻打建平郡治巫縣,甘卓不支而走,退保秭歸、信陵。只是他于陸路奔躥的速度,比不上華船順水而下的速度,結果這里才入秭歸,那邊周撫已經乘坐聯舫順利通過三峽,進抵夷陵城下了……

甘卓忙著向襄陽和江陵請求援軍,只可惜援軍來不了——陸衍、姚弋仲出襄城后,挺進西南方向,首先直趨南陽郡治宛城,一鼓而下。司馬承率兵出襄陽來救,但因為魏興、上庸、新城三郡早就落在了華人手中,距離襄陽不過咫尺之遙,故此三郡太守受命大張旗幟,佯裝東進,嚇得司馬承又趕緊退了回去。

隨即王含自江陵前來,相助司馬承守城,而命司馬承再次率兵北救。司馬承說:“我部不過五千軍,自知難當華寇,而若華寇有意自新城來襲,早該到了——既然不見西兵,想來只是佯動以牽制襄陽方面而已。懇請使君與孤合力,北守新野。”

王含說不成,襄陽可比新野重要——你說新城之兵是佯攻,萬一你料錯了怎么辦呢?況且甄隨也隨時都可能乘船出三巴,我還得做好增援建平的準備,既已自江陵至此,又豈可再輕出啊?

司馬承無奈——他雖然是藩王,但論官職卻在王含之下——只得獨自領兵北上,恰逢華軍于新野城外——他都沒料到華師的進軍速度有這么快——便即展開激戰。

因為出師之前,裴該就關照過陸衍、姚弋仲,說你們直面的司馬承和王含打仗都是二把刀,且荊襄敵軍最多不過五萬,素質很差——真能打的,泰半都被周訪給帶漢中去了——獲勝乃必然之事,倘若不勝,那真就只好砍你們的腦袋以正軍法了。但此戰的關鍵,就看你們多久能夠拿下襄陽和江陵,以與西路軍回師。

且一旦甄隨受阻于建平,還得你們在拿下江陵后前去為他解套呢。而湘州應詹并非無能者,據說還招募了不少蠻部從軍,倘若你們行動遲緩,讓應詹領著蠻兵北援,恐怕江陵就不怎么好打啦。

故而陸衍分軍為二,以姚弋仲先行,主力合后,讓過沿途諸縣不攻,而只取南陽、義陽兩郡郡治——那些縣城,多數也就幾百上千的戍兵,不信他們敢出城來切斷我的糧道。而且皇帝也說過了,這仗要是輸了,我們可以直接提首歸見;若是打得慢了,估計也落不著好;倘若能夠順利完成戰略計劃,大不了搶掠野民之食以供軍用,就跟當年那些流寇似的,迫不得已下,相信朝廷不會重責。

說不定真要我去給甄蠻子解套咧,這事兒太有面子了,必須全力以赴!

因此姚弋仲在拿下宛城后,席不暇暖,便即直趨義陽郡治新野,司馬承想不到華軍來得這么快,不及進城,只得與敵野戰。他本非善戰之將,全憑著一腔血勇,竟然直面數量相當的華軍前鋒,激戰半日,悍戰不退。但等到黃昏時分,陸衍主力的旗幟出現在地平線上,晉軍終于再也扛不下去了,瞬間四分五裂,隨即崩潰。

司馬承大呼道:“我為國家藩王,今死于此,以報國恩——可有愿與我同死的么?!”連叫三遍,應者寥寥。他是真存著殉國之心了,卻被王府護衛死命扯過馬頭,護著他落荒而逃。

只是遲了,華軍已然殺到,大將薛寧手挺長矛,催馬急趨,終于背后刺司馬承于馬下。

姚弋仲見后軍將至,也不助攻新野,趁著天色未黑,又追亡逐北了十數里地,這才安營下寨。翌日啟程,繞過鄧縣,直指襄陽,襄陽太守已死,士無戰心,屬吏乃主動打開城門,恭迎華軍入駐。

那么王含哪兒去了呢?原來司馬承才剛離開襄陽,王含就得到了甄隨已破甘卓,而周撫進抵夷陵的消息。從夷陵到江陵,輕舟也就大半日路程而已,王含唯恐江陵有失,被迫放棄襄陽,趕緊去回救了……

上一章  |  勒胡馬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勒胡馬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