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考官說出本次府試的試題后。
許多人都露出激動之色。
今年的押題,各地都做的不錯,安國這個題目已經被揣摩出來了。
其實這也簡單,畢竟出題之人是當今皇帝,滿朝文武大部時間都是揣摩圣意。
能猜到也不算什么意料之外。
根據國情來猜題,一切都說得通。
既已公布試題。
眾人便安坐下來,開始準備措詞了。
許清宵沒有繼續思考要不要用自己的文筆來考試。
這個可以等科舉的時候嘗試一下。
整理好書桌面前的紙張,許清宵閉上眼睛開始沉思。
試題是安國。
在意料之中。
眼下安國試題,無非兩種寫法。
蠻夷北伐。
國家經濟。
第一種,許清宵已經否決了,至于這第二種,許清宵還在醞釀措詞。
一炷香的時間很快燒完。
基本上所有學生已經開始動筆了。
趙元將目光看向左右的仕子,很快其目光落在了許清宵身上。
一炷香的時間。
許清宵還未曾動筆,這有些奇怪。
考試時間是三個時辰沒錯。
但真正用來考試的時間,其實只有兩個半時辰,最后半個時辰是抄錄,學生們第一遍文章是寫在自帶的紙張上。
等修改確定后,再抄錄于貢院卷宗上,最終呈上。
“作詞雖好,但我也聽說這許清宵入學還未足一月,文章并非絕詞啊。”
趙元開口,他并不是瞧不起許清宵,而是闡述一種可能性。
周圍兩位老者沒有搭話,他們是比較看好許清宵的,不過主考官這樣說,也無法反駁什么。
的確,作詞作的好,不代表寫文章就好。
又是一炷香的時間過去。
許清宵遲遲沒有動筆。
甚至許清宵閉上了眼睛,腦海當中浮現許多信息。
寫什么文章,許清宵知道。
如何寫,許清宵也知道。
但以什么開頭,又以什么結尾,這些必須要想好。
寫文章講究的一氣呵成。
這樣才有精氣神在內。
作詞作詩可以慢慢來,調整韻腳以及更改詞匯。
怎么寫呢?
久久思考后,許清宵睜開了眸子。
他放平了心態,目光注視著碧藍天穹。
忽。
一陣風吹來。
卷起許清宵的發梢。
紙張吹動,傳來簌簌之聲。
剎那間,許清宵笑了。
提筆。
染墨。
許清宵面上帶著淡然微笑,他知道該怎么寫了。
第一行標題。
大魏安國策
許清宵很是大膽,他給自己的文章直接取名大魏安國策。
當第一筆落下之時,許清宵書寫速度極快。
一個個字落在白紙之上,或許是因為想通了,也或許是因為開竅了,許清宵的字體整潔有神。
每一個字都注入了他的精氣神。
魏,歷先帝北伐數七,民生凋敝,餓殍遍野,竊以為安國之策,在定百姓,復社稷,安天下
許清宵以北伐做文章開頭,直接指出大魏國庫空虛,引出自己想說的話。
大魏王朝,七次北伐,國庫空虛,打成這個樣子了,還有什么資格去打仗。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打仗苦的是百姓,不打仗苦的也是百姓。
大魏王朝建國如此之久,五代文帝,治理國家,國泰民生,雖有靖城之恥歷歷在目,但不可否認的是,五代文帝讓百姓安家居業,風調雨順。
也正是因為五代文帝的治理之下,武帝才可七次北伐。
所以想要打仗不是不可以,但得先賺到錢。
這是許清宵第一段文章的核心意思,寫法自然用了大量古詞,不可能如此直白。
當第一段寫出之后,許清宵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落筆第二段。
如果說許清宵寫的第一段,還比較委婉,那么第二段就徹底放開了。
所謂安國,離不開錢利,許清宵以大魏七百年歷史為基,出過無數俊杰,歷代皇帝,文治武功,文人之中又出過一位圣人,靖城之恥過后,又出了一位武帝。
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基本上七百年王朝,什么沒做過?
所以北伐之爭,不是大魏當下所急,民生大計,才是大魏眼下需要思考的事情。
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大魏也需要休養生息。
所以百姓要賺錢養家,大魏王朝也需要賺錢養國。
民窮則無糧,國窮則民亂
許清宵第二段落下之后,揮筆寫下第三段。
這一段更是犀利。
學生以為,古今往來,千百王朝,皆慕千秋萬代,然滄海桑田,王朝替換,為天地常理,更換之因,九成于民,國窮則民亂,民亂則生變,變而改天命
許清宵第三段開頭,已經不是用詞犀利這么簡單了,甚至可以說是膽大妄為。
以歷代歷朝的更換為基調,來形容當下的大魏,但出發點卻極其直接,幾乎沒有任何修辭手段,說出王朝替換之根本原因。
是啊,古往今來,王朝被推翻幾乎九成都是因為帝王昏庸,國家體系混亂,百姓吃不飽飯,叫苦連天,最終引來民變,而后有人順天而行,推翻舊朝,立下萬世之新朝。
前面三段,是許清宵的開場白,闡述觀點,引據經典,確定立場。
那么接下來的內容就是解決辦法了。
你提出問題所在,那么你就必須要解決,不然的話提問題誰不會提?
罵皇帝那個文人不敢罵?
罵了你就要提出解決辦法,無論好壞,你可以提出來,如果真的是良策,這頓罵皇帝挨了。
如果提出來的解決方法不怎么樣,最起碼你用心了,這頓罵皇帝忍了。
如果你提出方法不解決,那皇帝就只能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了。
而解決方法,許清宵早已經有了準備。
他的解決方法很簡單。
想要讓國家富裕起來,就得讓百姓先富起來,而想要讓百姓富裕起來,只有一樣東西可以做到。
銀行。
沒錯,就是銀行體系,而且是國家為主體的銀行。
如果許清宵穿越到的世界,是唐宋元明清任何一個朝代,許清宵絕對不會提出銀行這個設想,原因無他,三個問題絕對無法解決。
第一,監管問題。
第二,山寨問題。
第三,通貨膨脹。
但在這個世界,許清宵昨日研究了一天,發現銀行體系在這個世界簡直是神器一般的存在。
讓儒者來監管,儒道入品者,皆有品行,若搜刮民脂民膏,無需他人出手,天地也不容之。
所以監管問題可以得到極好的管控。
山寨問題,那就更不要說了,這個世界有仙道,想要制造防偽銀票簡直不要太輕松。
換句話來說,有山寨能力的絕對不缺錢。
最后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這個問題更好解決了,通貨膨脹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濫發亂印。
以儒監管。
就算天子想要印錢也不行,你要是非要印,那也不是不行,所有儒生文臣第二天撞死在你金鑾殿,看你印不印?
你要想擺爛?那我閉嘴,反正最倒霉的肯定不是大家。
許清宵的解決辦法,就是銀行。
大魏有錢莊,但這些錢莊十分古板,存放銀兩還要收你保管費,而且收取的還不少,并且各府的錢莊互相不流通,南豫府的就只能在南豫府用。
去了別的府,你還得找票販子換取當地銀票。
一旦跨了郡,找票販子都沒用,極其麻煩。
想到這里,許清宵下筆如有神,他將銀行這個設想丟了進去。
洋洋灑灑寫了數千字。
足足半個時辰后。
許清宵寫完銀行的作用之后,開始書寫銀行的好處了。
銀行最直白的好處是什么?
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句話,取之于民用于民。
有句老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修好了,貿易就發達,但修路費誰來出?
當地府衙出嗎?
有錢的府衙能出,沒錢的呢?
大家一起出?
這現實嗎?肯定不現實,先不說大家能不能齊聚一條心,就算是能齊聚一條心,問題又來了。
我家又不做生意,我干嘛修路?
我家窮我拿不出錢,但修了路我一定得占便宜。
古代底層百姓的爾虞我詐,往往歸結與四個字,鼠目寸光。
為一文之利而大打出手的絕對不少。
有人一定會想著占便宜,有人也一定會氣不過。
可對于當地來說,對于國家來說,這種慪氣的意義在哪里?
沒有意義啊。
可若是讓王朝來修路呢?
國家可不會在乎誰占便宜誰不占便宜,反正你是大魏子民,你想擺爛想咸魚都隨便你,又不是所有人都跟你一樣。
而大魏王朝將百姓之銀兩貸款給當地府衙,修路建設,利息不高,也給你足夠的時間,等你當地經濟發達起來了,從府衙稅收慢慢償還。
這就是取之于民用于民的解釋之一。
一張張白紙被許清宵寫滿。
到最后,許清宵越寫越激動,越寫思路越開闊。
又是一個時辰后。
終于,許清宵寫到了結尾。
他深吸一口氣。
而后緩緩落筆。
學生以為,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天,民富則國強,但國富民更強也,民窮則衰,國窮則運不通,此策為安國之策,大魏錢莊,利于今時,功在千秋,利后世之君,福萬代百姓
學生·許清宵·南豫府·府試答卷
寫到這里。
安國策結束,前前后后二十七張白紙,寫了足足一萬多字。
許清宵長長吐出一口氣。
待落筆放下之時。
這一刻。
突兀之間。
異變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