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929平整院子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5-11-08  作者:工具超人
 
唐植桐沒有在椿樹胡同吃午飯,把期限給到葉主任,就去了大石作胡同。

萬善那邊信誓旦旦的說今兒上午完工,作為主家,即便今天中午不管飯,也不能真卡著點兒到,怎么著不得過去給人家燒點熱水、放下幾盒煙?

大石作胡同的新家大門敞開著,已經有力工向外拉著沒用完的建筑材料。

唐植桐進去的時候,屋頂施工已經結束,站在院子里抬頭往上看,目光所及皆是半新不舊的黑瓦,一點兒都不打眼。

細瞧之下,才能在黑瓦下面看到新的灰茬,表示這是剛翻新過的。

除了往外拉建筑材料的力工外,還有幾個力工正在拆腳手架,大師傅們則忙著屋內外墻壁和立柱的粉刷。

在進胡同之前,唐植桐往挎包里塞滿了經濟煙,這會掏出一條來,往地上一放,高聲喊道:“謝謝師傅們,都過來抽顆煙歇歇。”

“那就歇歇,等腳手架拆完了再給柱子上漆,正好沒塵土。”首先過來的是調配油漆的師傅,將手里的棍子往桶里一放,拍拍手就過來拿煙。

“辛苦了,辛苦了,沒想到刷個立柱也這么繁瑣。”唐植桐拆開一包煙,主動散給他一顆。

昨天走之前,就有人清理柱子、門窗表面的舊漆,今兒來一看,門窗上的舊漆已經清理干凈,立柱上不僅沒有丁點兒舊漆,還多了一層白膩子。

“四九城講究,這廊柱是木頭的,又接著地,先刮上一層膩子不僅能防潮,還能防蟲蛀。”這位大師傅用被煙熏黃的手指接過煙,呲著一口大黃牙解釋道。

“聽師傅這么一說,漲見識了。”唐植桐笑呵呵的回應了一句。

四九城建筑的講究多,即便都是門柱,但不同形式的建筑,叫法不同,在唐植桐這里,一律叫門柱,誰讓自己不是吃古建這碗飯的呢?

唐植桐雖然不懂,但并不影響他喜歡四合院的建筑形式。

在四九城,只要是老派建筑風格的建筑,基本都有立柱的存在。

立柱有美觀的作用,但更重要的一項任務是承重。

像眼前的這座宅子,門柱就是為了撐起前出廊。

所謂前出廊,有的說是抄手游廊,有的說屋檐探出來的那塊空間。

與前出廊相對應的叫“后出廈”,有的說是正房后面的游廊,有的說是建在正房后面的小房子。

不論哪種,都不是小老百姓能建得起的。

大石作胡同這套宅子沒有后出廈,只有正房有前出廊,即便如此,唐植桐依舊很滿意。

“萬同志,施工隊效率很高啊!”待萬善過來后,唐植桐充分肯定了施工隊的工作。

“你又是伺候飯,又是伺候煙的,大家伙都說主家仁義,在工作上自然就盡心。”萬善樂呵呵的把原因都歸算到唐植桐頭上,一句都不提祝局。

“哎吆,說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各位師傅,今天沒準備飯,待會每人兩盒煙!”唐植桐不是個小氣的人,買煙的錢都是之前囤下的,不用怕小王同學知道。

“主家局氣!”

“主家仁義!”

師傅們的稱贊聲不絕于耳,這年頭出去干活,一頓飯能管半斤干糧就不錯了,更何況唐植桐還加了煙。

“唐同志,你這椽子、枋、雀替要不要再描一描?畫好了,那才叫一個氣派。”有大師傅抽著煙,建議道。

“謝謝您吶,這樣就很好了,我不講究這些。最重要的是,我這兜里的銅板撐不起這個場面。”唐植桐不知道什么叫枋、雀替,但知道什么叫“雕梁畫棟”。

再下去幾年,這玩意將會成為隱患,自家搞這些不是找不自在嗎?

粉刷一次能用個十來年,難道現在花了錢,到時候再花錢找人給重新刷成現在這種不犯忌諱的模樣嗎?

一聽唐植桐說財力不足,大師傅就熄了聲。

接下來干活,施工隊的師傅們都很賣力,將心比心,人家主家兜里都沒幾個銅板了,還能管飯、管煙,施工隊還能有不出力的道理?

這一忙活,就忙到了中午。

房子里面給刷了大白,門柱、門窗都重新給刷了漆,雖然只有單一的紅色,但看上去很喜慶,拿來當婚房都不掉價,唐植桐很中意。

“萬同志,這就很好了,衛生我自個慢慢打掃。”臨走前,萬善還有讓施工隊幫著收拾衛生的意思,被唐植桐給攔下了。

若是今天中午繼續管飯的話,唐植桐不介意施工隊再多干一點,可自己這邊沒有準備,就不好再麻煩人家,而且能做到眼前的這種程度,唐植桐覺得已經很到位了。

“捎帶手的事,不跟你要工錢。”萬善剛才也聽到唐植桐說兜里沒錢了,還以為他是在擔心工錢,但這畢竟是祝局關注的工程,萬善力求盡善盡美。

唐植桐攔不住,不過好在收尾工作并不麻煩,二十來個人一塊下手,很快就把大頭給干完了,剩下的交由唐植桐慢慢收拾。

“唐同志,這是鑰匙,你收好。”萬善從兜里掏出大門的鑰匙,交到唐植桐的手里,就是完成了項目交接,至于什么驗收簽字,一概都無。

“謝謝,謝謝!”唐植桐接過鑰匙,從挎包里往外掏煙,每人兩盒,每給一個人都道上一聲謝,可謂是對施工隊給足了尊重。

待送走了施工隊,唐植桐關上大門,擰開院子里的水龍頭洗了把手,然后在新家里細瞅起來。

所謂的大白其實是熟石灰加的細沙,這玩意不如石膏白,但勝在結實耐造,只要不是特意往上潑水,用個三四十年跟玩似的。

所有的房間內都沒有糊頂棚,按照萬善的說法,最好是再等上個把月,等里面的潮氣散干凈后再找師傅糊。

然而唐植桐最缺的就是時間,因為化工原料公司那邊還等著自己搬家后搬過去開門店呢。

唐植桐將所有房間都巡視了一遍,最后來到正房。

萬善在師傅們打掃衛生的時候,領著唐植桐逛了一遍,大體說了一遍注意事項,其中交代最多的就是這個火炕。

也不知道施工隊用了什么法子,火炕表面已經干的差不多了。

唐植桐用手摸了一下,還有些溫熱,再彎下腰將帶轱轆的小地爐拉出來,里面有燃燒過的灰燼。

萬善交代再過幾天,等火炕表面干透后,需要用漿糊糊上一層報紙,能起到防塵的作用,唐植桐當時滿口子答應下來,心里卻想著選報紙的時候得用心,不能選上帶有照片和指示的。

雖然火炕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但唐植桐不知道母親會不會因為心疼煤炭而不使用火炕。

以前四九城這邊用的百姓很多,但前年的時候大部分都拆了。

當時煉鋼鐵需要用耐火磚建小高爐,卻一時間找不到那么多,只能退而求次用普通的青磚,然而青磚也不夠用,也不知道哪個大聰明想到了火炕的磚,于是乎街道就動員大家響應號召把火炕拆了建高爐。

不少百姓都響應了,火炕雖然在取暖方面有優勢,但燒煤多,而且特別占地方,一個火炕幾乎占了一間房的一多半。

木床則完美解決彌補了火炕的缺點,不僅占地方少,床底還能放東西,一時間就刮起了一陣換床的風潮。

巡視完屋內,唐植桐開掛將里里外外的建筑垃圾、塵土全都一掃而光。

隨后又來到屋外,將院子里硬邦邦的土地硬生生往下挖了六十公分。

在院子里種菜,植物大概也就能往下扎這么深了,雖然個別物種能扎的更深,但唐植桐沒有再繼續深挖,因為再往下挖就是地窖頂部的青膏泥。

與蔬菜的健康成長比起來,唐植桐更看重地窖的防水。

不過唐植桐也沒虧了將要在這邊安家落戶的蔬菜,將在玉泉山薅的草木灰和排泄物、轉河薅的淤泥、押運處薅的泥土混合均勻,一股腦的都扔在了自家院子的坑里,并做了平整。

這個平整也很講究,呈現出東北高、西南低的趨勢,因為整個院子的排水口在院子的西南角。

盡管手上很干凈,但做完這一些,唐植桐還是滿意的拍了拍手,仿佛手上沾了多少泥土似的。

看著眼前的杰作,唐植桐竟然覺得以后做個農場主也不錯,這可比機械省時省力多了。

弄完地,唐植桐又開始折騰下水道。

搬到這邊來,小兩口就不適合繼續住西廂房了,在四九城四合院里有條規矩,家里的老人、長輩住正屋,長子住東廂房,次子或女兒住西廂房。

即便不是自家宅子,很多地方也延續了這條規矩,所以崔鶯鶯即便去了普救寺,依舊是住在西廂房。

唐植桐首先在東廂房的墻面底部開個孔,直接通到地下,然后比照孔的位置,開始挖溝,并在溝底鋪設城墻灰用以防止生活污水滲漏,接著用城墻磚朝著院子西南角的方向鋪設下水道,在做完下水道兩側的放水后,最后再把泥土覆蓋上。

院子西南角院墻原本的排水孔不變,下雨時用來向外排水,下水道的排水則在院墻上單獨挖,從地下連接滲道。

做完這一切,唐植桐又將目光對準了西耳房,他打算將西耳房繼續當成自家的洗澡間,并將這個計劃在前天就告訴了萬善,請他將西耳房的地面抹上一層水泥。

萬善自然滿口答應下來,而且當天就給辦了。

除了地面,他甚至將墻面也給抹了,這樣一來,防水性能大大增加。

東廂房和西耳房都做隱藏式下水道,排水問題是解決了,但這樣一來顯得有些不太協調,自己和小王同學傾倒生活污水是方便了,但母親和妹妹依舊不方便啊!

一不做二不休,唐植桐索性給所有房間都搞上了下水道,不過正房和西廂房的排水孔沒有安置房內,而是在屋門口壘了兩個小水池,水池連通著下水道,出門、抬手將污水倒入水池,污水自然就順著下水道排出去了。

日積月累,小水池肯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堵塞,但這都不是事,誰讓唐植桐有外掛呢?可以隨時化身為下水道疏通專家!

鼓搗好排水,唐植桐依舊沒有停手,利用外掛將朝向院子一側的屋頂來了一次精準“降雨”。

“雨水”順著瓦面滴滴答答落在院子的地面上,將剛換好的泥土砸出一個又一個的小淺坑。

唐植桐將空間里的城墻磚薅出來,順著墻沿往外擺放,一直到能接住雨滴為止。

若是依著唐植桐的意思,不說將院子里全鋪滿青磚,起碼也得鋪一半,這樣住起來才舒服,但考慮到母親的喜好,他還是放棄了這種想法。

老人戀舊,一家人剛搬過來,張桂芳肯定會有些不適應,院子里的蔬菜如果能占據她大部分精力,就能減緩這種搬家帶來的不適性。

不過唐植桐依舊在院子里用城墻磚鋪出了幾條小路,走向跟鐵轆轱把的老宅相似度很高,唯一的區別就是鐵轆轱把的老宅大門朝東,這所新宅子大門朝南。

平整后的院子煥然一新,唐植桐仿佛看到了院子內生機勃勃、萬物競發似的場面。

外掛在手,優勢在我!

洗洗手,鎖上門,去椿樹胡同吃飯!

“那邊收拾好了?”小王同學見丈夫回來熱了一頭汗,把毛巾在水龍頭下浸濕、擰干,遞了過去。

“嗯,收拾好了,施工隊干活很麻利,收拾的很利索,你保證喜歡。”唐植桐接過毛巾,攤開照在臉上就是一通揉搓。

“那得花不少錢吧?”小王同學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擔心兩人手里的錢不夠。

“我這還有些,等會你們走的時候再拿上二百。”葉主任在一旁插話道。

“媽,暫時不用。我明天去房管局結算,不夠的話再過來跟您拿。”唐植桐隨手將毛巾遞給小王同學,拒絕繼續在岳母一家身上吸血。

明兒甭管多少錢,唐植桐都打算自己出了,對外可以說自己借的,回頭再“慢慢還”就是了。

當然,也不會很慢。

前天的時候,唐植桐打算用空間里的“兔子”平賬,但后來又琢磨了一下,感覺還是有漏洞,家兔再怎么說跟野兔還是有區別的。

如果說用魚來平賬就好解釋了,無論是在鴨綠江還是在武漢的長江段、藕池里,唐植桐都薅了不少河魚,如果自己去什剎海、北海、筒子河等地方去釣魚,在眾目睽睽之下漁獲不斷,賣幾條出去,這收入不就來了嗎?

保不齊還能釣出一個四九城永不空軍的傳說呢!

上一章  |  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