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紫禁城。
乾清宮內。
徐溥和劉健這兩位內閣大臣,作為文臣代表,此時正在內廷對朱祐樘進行勸諫,而主要的目的是讓皇帝放棄征服草原這一不切實際的夢想,讓張延齡退兵……
之前朝中人并不知曉張延齡的動向,也是最近才從大同巡撫許進的奏疏中聽聞,說是張延齡已帶兵進入草原,當下還處于“失聯”的狀態。
“陛下,草原之戰,完全可以放到十年后,經過休養生息,積累出足夠多的錢糧,方有一戰決勝負的實力。”
徐溥語重心長,“短期內,朝廷雖有火器之利,但無法做到兵強馬壯,更沒有經年累月的積累,此戰對大明來說,過于倉促。
“且在用人上,更應該啟用年富力強久經戰陣之人,而不是臨時重用外戚,大明能到如今,一切都靠的是沉穩有度,冒進很容易出偏差。”
劉健附和道:“大明素以穩重立國,急于求成多半會釀成大禍,土木堡之變就是前車之鑒。”
朱祐樘坐在那兒,雖也在認真傾聽,一如當初他在東宮當乖學生時一樣,但他內心并不認同兩位曾經老師的意見。
旁邊的覃昌道:“陛下,巡撫大同和山西軍務的許進,上奏說,張國舅出兵細節并未與他言明,屬于是冒失出兵,對張國舅提出參劾。”
“哦。”
朱祐樘倒也沒生氣,淡淡一笑,說道,“延齡此番出兵,的確不按常理,但如果以此就斷定他冒失,未免太過了……這一戰可是準備了很長時間。”
在場幾人都在想,再長能有多久?
你當皇帝才多久?
張延齡才幾歲?
難道說張延齡在娘胎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征服草原的準備?
而且算到了將來你能當皇帝,一通操作之下成了你的小舅子,就此大展拳腳,施展他的政治抱負?
徐溥嚴肅地道:“陛下,有些事,必須得叫停了。”
朱祐樘道:“可是……徐閣老,延齡已經帶兵深入草原,且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嚴謹態度,帶的兵馬并不多,攏共也就三四千吧,所用的糧草和輜重全都是他自己籌集的。
“其實,即便加上王越和李孜省,他們分別在西邊和東邊用兵,所有兵馬加起來也沒有太多,耗費軍資并不大。”
此時的朱祐樘還在盡可能講道理。
試圖說服他的兩個老師。
你看,你們說的需要積累,把糧倉都堆滿,才好帶兵出征。
還說這次行事太過冒失。
可問題是,張延齡打仗用的都是自己湊出來的錢糧和親自生產的武器,并不用朝廷出錢糧和作戰物資,這么說他會不會有失公允?
朱祐樘把之前王越的上奏,再一次遞給徐溥,誠懇地道:“徐閣老,你仔細看看,王越在陰山已經有一場大捷,這都是延齡暗中籌劃的結果。
“你看王越在奏疏上,著重提到了延齡的功勞,連他這個沙場老將都認可延齡的本事,朝廷為何不能給他一次絕對的信任呢?”
徐溥道:“回陛下,王越在奏疏上提及張延齡,更多是一種恭維。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不值一提。”
“什么?”
朱祐樘聞言皺起了眉頭。
徐溥沒細說,但指明了王越就是個喜歡攀附權貴之人。
張延齡從來就沒出現在延綏,也沒出現在河套地區,更沒有出現在陰山北的戰場上,照理說這場戰事跟張延齡沒一文錢的關系。
但王越就是堅決地把張延齡單獨拎出來,為的是在請功的時候得到皇帝更多認可,以滿足他沒事喜歡攀附權貴的心理。
覃昌湊了過去,低聲在朱祐樘耳邊解釋。
朱祐樘明白徐溥所指后,心中一沉,隨即大為不悅,卻又不能表現得太過明顯。
畢竟他跟他的父親不同,朱祐樘是個勤勉政務的皇帝,且他對朝中大臣非常尊重,不想被人詬病說他是個昏君。
說白了,就是他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意落下個昏君的罵名。
劉健道:“陛下,您為何非要執著于讓一個從未有過領兵經驗的少年,帶兵進草原呢?此人雖有些急才,但始終未通過正途科舉檢驗,也未對大明有過寸功,如此會被世人詬病您任人唯親。”
朱祐樘怒火蹭蹭往上冒,漲紅著臉道:“世人詬病又如何?延齡是朕的親人,成敗自然由朕來負責!”
劉健再道:“臣明白陛下對小國舅的感情……問題是他領兵取勝還好,這會被認為您有識人之明,但若是失敗了呢?
“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打仗可以做到百戰百勝,陛下為何從未曾想過,小國舅兵敗垂成,飲恨塞外……既有此可能,陛下對如此隱患,為何能做到熟視無睹呢?”
“延齡帶兵,怎會是朕的隱患?”
朱祐樘額頭青筋崩裂,目呲欲裂,顯然已暴跳如雷。
朕就是任人唯親,且喜歡包庇親友,把張家人當成比我親兄弟還要親的人,你們能把朕怎么著?
自古一來任人唯親的皇帝有的是,寵信外戚,信任外戚的也不少……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連漢武帝和唐太宗都如此,憑什么到朕這里就不行?
朱祐樘板著臉,厲聲喝斥:“夠了!朕知道你們的顧慮,但現在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且朕就是想多信任延齡一些又如何?
“哼,這件事籌備了很久,不能等到延齡真正帶兵打過仗后,再來探討得失么?非得急于一時?
“照你們這樣弄,或許本來可以取勝,卻因為朝廷扯后腿導致軍中銳氣盡失,實非朕所希望看到……此事不容再議,你們退下吧!”
徐溥搖頭嘆息:“陛下,此舉有違圣明啊……”
就差說,我們前來建言是想讓你做好預防工作,提防張延齡兵敗給你帶來壞名聲,而你也明白自己做了件錯事,大臣們都在等著看你的笑話,你卻不知悔改,這是昏君的表現啊!
既然如此,到時我們就可以拿這件事來作為向你勸諫的由頭,讓你明白,皇帝就應該聽取大臣的意見,而不是去聽那些看起來有本事,實則滿肚子草包的外戚的話。
張府外宅。
張巒面前擺著一堆占卜用的骨片,還有一些卡牌般的東西,另外加上一些看起來雜七雜八的祈福工具,就像是在完成兼具道家、佛家和儒家等諸家所長的儀式。
當祁娘端著參茶進來,把茶杯放下后,看著正閉目養神,一動不動的張巒,問道:“老爺,這是在作何?”
“咦?我這是在為吾兒占卜和祈福,難道你沒看出來嗎?”
張巒眼皮子都沒動一下,就像個跳大神的巫棍般說道。
祁娘連忙賠笑:“妾身哪里懂這些東西?沒打擾到老爺您吧?”
張巒沒好氣地道:“就算你不懂,難道不看看這桌上的東西是干什么用的?一點兒常識總該有吧?”
祁娘再度仔細端詳了一下桌子上的東西,讓她倍感無語的是,其中甚至還見到骰子和骰盅。
她心想,你這是占卜呢?
還是在這自己跟自己賭運氣較勁兒?
“那老爺推測出了什么?祈福儀式完成了嗎?”
祁娘一臉好奇地問道。
雖然她覺得張巒跟個神棍沒啥區別,不太認為張巒有什么神通……
但關鍵是,張巒在外面的名氣實在太大了,當初能準確無誤推測出很多大事,連皇帝一家都對其信任有加,以她的出身有何資格去質疑?
且她總是見到生活中張巒凌亂不堪的一面,真沒見過張巒在玄學方面表現出什么才能,今天她也想開開眼界。
張巒泄氣般,將手上的竹簽往桌上一丟,道:“要真那么容易,也不至于讓本老爺連熬兩個大夜,去苦心鉆研易學方面的內容了。”
“啥……您……還要現研究?”
祁娘咋舌的同時,突然意識到,眼前這位張大國丈,的確喜歡直來直去。
這種事從旁人口中說出來,會顯得很丟人。
可是為何張巒就能如此不要臉地說出口呢?
難道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這不要臉的性子也算是一種旁人沒有的“品格”吧?
張巒站起身,來回踱步,搖頭嘆息:“先前剛見過宮里的李公公,他跟我說,現在朝堂上下都已知曉吾兒帶兵進草原之事,其勝敗直接關乎我張家以后的興衰,但我更怕那小子在草原上出事……不能回來!”
祁娘寬慰道:“二公子如此有信心,我們也應當對他有信心才是。”
張巒感慨地道:“他以為自己是霍去病嗎?從沒見他練習什么弓馬騎射,就算他自己有本事,這天氣、這光景下的草原,不得考慮一下天災人禍什么的因素?手下人都會聽他的嗎?還是說韃子會按照他所想的那般打仗?”
“老爺,為何是二公子帶兵進草原呢?不管怎么說他都是一介稚童……”
祁娘有些不解地問道,“難道是大明無人了?照理說,二公子在背后籌謀,讓別人去帶兵不好嗎?”
張巒停下腳步,愣怔片刻后,突然猛地拍在桌子上,大喝一聲:“哎呀,誰說不是呢?當時我怎就沒想到這一點?非得縱容他去冒險?”
祁娘頓時啞然。
心想,感情你們張家人做事都這般隨心隨性?
你兒子真敢把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攬,而你這個當父親的,也真的敢送他出塞,深入草原作戰?
張巒道:“也罷,等下我入宮去找女兒商量商量。”
“那……老爺,今晚作何安排?”
祁娘急忙問道。
張巒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耷拉著臉道:“還安排什么?兒子都快沒了,我張家也快淪落平庸,哪里還顧得上那些?晚上回不回來另說吧!”
祁娘心道,你這到底是嫁了個女兒,父憑女貴?還是兒子出色,帶著一家老小飛黃騰達?
怎么聽你這話里的意思……
你兒子比你當皇后的女兒還要來得重要?
你張家不是靠外戚身份崛起的嗎?
這邊張巒簡單整理過后,正要出門,門子前來通報,說錦衣衛來人通傳……張家老大張鶴齡因為跟人械斗,導致受傷臥床不起。
“死了最好。”
張巒朝前來傳話的門子怒喝,“哼,理他作甚?咱張家就當沒這兒子!”
祁娘連忙勸解:“老爺息怒,凡事得權衡利弊,大公子到底也是您的兒子,最好是去看看……”
“權衡個屁啊!”
張巒冷笑不已,道,“小兒子要是沒了,就啥都完了……哼,我寧可沒鶴齡那惹禍精!絕后也比看到那孬貨強!
“不過你說得也對,兒子不行不是還有孫子么?或許那瓜慫能誕下個乖孫呢?唉,可憐我怎就只生了兩個兒子?真煩人吶!”
紫禁城。
端敬殿。
偌大的織布工坊內機器聲轟鳴,從紡紗到織布一條龍,全都用蒸汽機來代替人力,而紡織女工的差事僅僅是進行巡邏,發現有機器卡頓的地方進行重啟,以及有斷線等情況用鉤針對布料進行修補。
由宮女組成的織布女工隊伍異常龐大。
張巒本來已踏步進工坊,但因為里面水汽彌漫,多少有些不適應,又退回到了廠房外,卻因為外面天氣比較寒冷,寒風吹佛下他身體直打哆嗦。
當張玗一身厚重的工裝出來時,皺眉打量正往遠處眺望的老父親,蹙眉問道:“冷嗎?”
張巒猛然驚醒,回頭看向女兒,搖頭苦笑:“冷。”
“那你不多穿一些?”張玗責備道,“既然知道自己身子骨不行,還不知道好好保暖?多活幾年,比什么都強。”
“你這閨女,說話怎么這么難聽……”
張巒臉色不悅,皺眉道,“我出來時,穿得可不少,就是剛才進到廠房里面,就跟蒸籠一樣,實在太熱了,身上起了汗,一出來又遭冷風吹,這一冷一熱不就……”
話說了半截,張巒突然沉默下來。
因為他發現女兒看過來的目光似乎“不懷好意”。
張巒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入宮本來是要跟女兒談及自家老二在西北打仗的情況,順帶要去見女婿一面,誰曾想他竟然跑這里來大談特談什么冷熱的問題。
跑題了!
“父親在人前,也總是這般不想吃虧嗎?”
張玗讓身后的宮女把她那厚重的衣服解開。
隨即換上大氅,引領張巒往旁邊的休息室走去。
張巒慢悠悠跟上,嘴上問道:“從哪里看出來的?為父懷著謙卑之心,總還是愿意低頭的。”
張玗冷聲道:“為了個冷不冷的問題,你都要計較長短?還說自己能做到謙卑?”
“這……”
張巒仔細琢磨了一下,然后嘆息道,“可能最近脾氣的確是大了一些,用你二弟的話說,就是飄了……誰權力在手,能不飄呢?就好像你,現在當了皇后,教訓你父親也是一套一套的,不是嗎?”
張玗白了老父親一眼,好似在說,我說你兩句,你非得反擊回來?
這不就是不想吃虧的表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