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提的三個辦法,目前只有兩個能用,一個是節流,一個是開源;
但其實,開源還有一個現成的辦法,就是保住倭國的銀礦,保證大森鄉銀礦的開采進程。
倭國現在蠢蠢欲動,對海上都出手了,又怎會放過在其境內的那座銀山?
現在他們可能還不知道大森鄉的山是銀礦,一旦知道……
潘筠只是提了一句,于謙當即就派人去浙江和福建,領水軍重點打擊海寇,保護大明的商船和百姓。
于謙沉聲道:“此戰必須贏,否則遺患無窮,將來我大明在海上都要低藩屬國一等。”
井源忿怒:“什么阿貓阿狗都敢來招惹我大明,陛下,臣請愿出兵。”
朱祁鈺想起于謙曾經對井源的評價,以及井源的履歷,搖頭道:“駙馬都尉從前只在草原和山林中作戰,并不擅水戰,何況大海,朕不能讓你去。”
而朝中有擊敗倭寇記載的高級將領僅王驥一人而已。
王驥現在麓川。
除他外,只有浙江和福建的地方備倭官了。
于謙垂眸略一思索,就提議皇帝只派出監軍,具體領兵不如用地方備倭官。
這些地方備倭官常年在海上練兵,對船、對士兵、對海寇都了解,只要稍加指導,未必不能成為一員大將。
朱祁鈺當即點了兩個監軍南下。
潘筠在欽天監聽到消息,嘴角微翹,給陳千戶寫了一封信,然后卷起袖子去兵部。
因為大森鄉銀礦是她進獻給國家的,國師甚是關注此事,得知倭國起了反叛之心,當即到兵部,要求加入到火炮的改造之中。
“我在大海上跟倭寇交過幾次手,對方的火炮和火銃威力不小,我大明軍隊要在海上爭奪霸權,保護我大明商船和百姓,那我們的火器就不能弱于對方。”
潘筠現在是國師,她一不參與政治;二不過手研發財政,就是單純的在兵部和工部搞個火器研究,還是跟在大匠們身后,時不時的給出一些建議,沒人會反感。
百官甚至樂見其成。
誰不知道啊,道士就是天生的工科生,火藥都是從他們的煉丹爐里炸出來的。
國師對煉器有興趣,總比對煉藥有興趣要好吧?
他們還真擔心皇帝跟著潘筠嗑丹藥,但她當國師快一個月了,她就沒提過這茬。
而此時,朱祁鈺才十七歲,正是青春年少,精力無限旺盛的時候。
他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壽命,思想就沒往嗑丹藥上偏一下。
潘筠就這樣順理成章的常駐兵部和工部了。
設計大炮的工程師中,官位最高的是七品,最低的是不入流的工匠。
他們晉升極為艱難,好在他們也不在乎這些,沉醉于大炮的改進之中。
對他們來說,最艱難的事就是向兵部和工部要預算。
潘筠只用了一天時間就跟他們混成了兄弟姐妹。
單純的工科官員們和她抱怨:“每次我們打報告要錢,部里就說戶部給的錢有限,要付軍餉,要培育馬種,要準備弓弩箭矢,反正就是沒錢給我們搞大炮。”
“工部也是。”
“但一出事就要嫌棄我們的大炮太重,炮管太容易發熱,發射的距離太短……沒有錢,我們連試一試的機會都沒有。”
潘筠:“這次北征所用的大炮是?”
“是我們大明的家底,那里面最新的一批還是于大人升任兵部侍郎后強勢撥款下來研制的,別說,打擊距離就是比以前的遠,聽回來的將士說,它們在大同伏擊戰中立了大功。”
潘筠頷首:“的確立了大功。”
原來是于謙撥款研發的,難怪他對大炮的使用率這么高,那炮陣,直接把瓦剌的士氣給轟沒了。
潘筠嘴角微翹,拍了拍手下的炮管道:“我知道,你們頭疼的是材料,我來助你們一臂之力。”
七品官:“國師,這個時候東南沿海已經打起來了吧?我們現在造器還來得及嗎?”
“海禁已開,海上的爭奪只會更激烈,我們兵部和工部只管研發利器,至于什么時候用,就是軍隊的事了。”
大家一想也是,重新熱情地投入。
“海上的火炮要抓地穩,又要可以轉向移動,發射距離要足夠遠……”
潘筠一頭扎進兵部和工部,偶爾在皇帝找來時給他做心理疏導,順便教他一些為君之道。
她也不管自己說的為君之道是正確還是錯誤,反正就跟著自己的心意來胡編亂造。
她一臉高冷,即便是胡編亂造,卻言之有理,皇帝總是相信她。
就這樣,等到臘月,新帝的工作步上正軌,好消息也不斷的傳來。
王驥不負眾望,再一次打敗思機發,收復孟養,并將思機發趕到了緬甸。
緬甸見大明軍隊不見頹勢,加之收到大明新帝登基,且朱氏皇室和百官皆擁護的消息,沒有發生動亂,便心生退意,帶著思機發縮回了緬甸。
這一次,王驥沒有追擊,甚至不像以前帶著大軍滯留邊境,而是退回到孟養,上書皇帝,建議皇帝扶持思任發之子繼位,和談結束戰爭。
此書一上,文官們紛紛響應,勸說皇帝,大明為了麓川之戰付出太多,再繼續下去,舊駐麓川的各地大軍恐生思鄉之情,更不愿戰。
文官們提議派官員去教化,這仗不能打了。
武將們本來糾結,一聽要派官員去教化,當即雙手雙腳贊同。
就應該讓他們去看看,那蠻夷之地是不是好教化的?
于謙道:“雖要派漢官去,但要盡量不與當地土司發生沖突,地方事務還是應該聽土司意見,以百姓的性命財產為要,教化,需徐徐圖之。”
百官深以為然。
那么誰合適呢?
朝堂上,也不知誰提了一句:“教化,除了儒家,佛道更有便利之處,何不詢問一下國師?”
潘筠一聽,當即問百官:“你們是要在麓川成立道紀司嗎?”
眾人額頭一跳。
是啊,要是在地方成立道紀司,自然而然就會有道士過去了,可……
道士真的能教化嗎?
潘筠笑道:“若當地有道紀司,貧道想,駐守在那里的道士一定愿意助漢官履行教化之責。”
問題給到禮部下轄的道錄司身上。
道錄司里的官員們都樂了,齜牙咧嘴的笑,他們當然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只要禮部同意,他們立即就能選出五六七八個道士往麓川道紀司里送。
每年考中度牒的道士真的不少,他們道錄司快要安排不下了。
急需擴大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