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大家覺得在一本經義之中用大白話來描述有些怪異,甚至格調有些低,但這白話文所說實在是巧妙,巧妙得令他們都不覺得有什么不對。
其他經義中用很多文字來闡述民貴君輕四字,但還真不如這些大白話描述得精準,別說趙煦了,就是旁邊沒有怎么讀過書的小黃門婢女等,一個個亦是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高太后見狀,神情變得溫和起來,如此看來,這蘇允似乎亦是十分注重民生,若是注重民生,想來應該跟王安石還是不同的。
而且,看起來他很懂教育啊,連宮中小黃門宮女都能夠聽得明白他的教誨,這樣的話,或許讓他來教導煦兒似乎是個不錯的想法?
不過,她仍然還是有些謹慎,看向呂大防,她知道呂氏四兄弟中,有三個是二程門下弟子,呂大防雖然并沒有以師視之,但對二程還是比較尊重的。
高太后道:“呂卿,你亦是煦兒的侍講,你覺得煦兒想要讓蘇允來擔任侍講,你覺得如何?”
程頤不由得有些緊張看向呂大防。
呂大防卻是不看程頤,聞言點頭道:“官家教育之事,太后乃是官家親祖母,自然由太后做主便是。
不過,太后若是要問臣的意見,臣覺得沒有什么不好的,蘇允以前亦是崇政殿侍講,也算是先帝帝師,現在再來給官家講學,那也算是美談一件了。”
此話一出,高太后終于是下定了決心,點頭道:“既然如此,那便讓小蘇學士來當侍講吧,至于差遣之事,請呂公好好思量一番,再做打算便是。”
聞聽此言,程頤頓時感覺到眼前一黑。
這是他最心中最為恐懼的一幕,沒想到還是發生了。
蘇允成為新一任帝師,意味著他的學說被新一代君臣所認可,這是一個影響。
另一個影響是,蘇學將會深刻影響到小皇帝,等到以后小皇帝成長起來,到時候全面支持蘇學的話,到時候以蘇學蓬勃的生命力,豈不是其余學說都要靠邊站了?
但這會兒程頤已經沒有辦法說什么了,不過他倒是立馬下定了一個決心:不能辭職,必須在官家身邊與這蘇允斗到底!
蘇允對此事一無所知,當他得知的時候,有些愕然,但亦是有些欣慰。
驚愕的是,他是真沒想到高太后竟然敢讓他去接近趙煦,以蘇允對高太后的了解,她應該會在教育上嚴防死守,不會讓自己這樣的人靠近趙煦才是。
而欣慰的是,這說明他最近所做的事情有了別的成效了。
能夠執教趙煦,那就跟這個大宋朝未來的執政者有了聯系,呵呵,王安石、張居正能夠掌權,一個是執教年輕時候的宋神宗,一個是執教年幼時候的明神宗……
蘇允在太學講學,固然是要爭取諸多志同道合者,但亦是要在上層取得支持,否則跟程頤又有什么區別?
程頤的學說固然是傳下去了,后來還被朱熹繼承發揚光大,成為以后千年的顯學,但程頤自己在官場上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作為的。
蘇允可不想做一個程頤。
所以,他必須與大宋朝的頂層統治者建立聯系。
現在與高太后這些人是很難溝通的,因為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頑固的守舊者,跟他們談改變,那就是作死。
但只要與趙頊溝通好感情,等到趙頊自己親政的時候,到時候就大有可為了。
不過,這六七年時間,卻是好好打牢根基,等到趙煦重用自己的時候,必須已經有了可以執政的基礎!
蘇允第一次講學的時間被定在了八月初一。
蘇允頗為準備了一番,因為這一日的講學定然是在各方關注之下進行的。
不過就算是有這番心理準備,蘇允到得地方依然是心下突了突,因為不僅呂公著、范純仁、呂大防、蘇軾、程頤等人皆在,甚至連高太后也列席其中。
“這些人到底是有多閑啊,不過是一堂課而已,還都趕來了。”
蘇允心里嘀咕道,不過他知道,這是對自己的一個考驗,今日若是講得好……不是,講得符合他們的期待,那么這侍講便可以繼續下去,但凡有什么涉及到變法之類的,那對不起,該回哪里回哪里去,而且以后再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
蘇允不是什么心中一股血勇的愣頭青,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搞什么你們既然不想聽,那我非得當你們的面來一次語不驚人死不休。
蘇允恭恭敬敬地與高太后、趙煦以及諸公行禮,言行舉止十分溫文爾雅,頓時贏得除了程頤之外諸人的好感。
尤其是高太后,她其實聽聞蘇允的名聲很久了,對于一個女性來說,就算她已經四五十歲了,但聽說一個少年郎被譽為大宋人樣子,關鍵還是才華橫溢,不僅寫出來《臨江仙》《元夕》那樣的絕世佳詞,而且還是三元及第的狀元郎,哪有不感興趣的。
不過之前高太后深居簡出,竟是沒有見過蘇允,垂簾聽政以來,她是隔著簾幕聽政,而蘇允離著最前面還是有些距離,因此今日算是第一次近距離看到蘇允。
“這少年郎,長得的確是好啊!”
高太后心中感慨。
而在蘇允溫文爾雅行禮之時,高太后心中的好感又增加了幾分。
程頤見到高太后的模樣,頓時知道高太后對這個少年郎已經是觀感不錯,心下頓時有些無奈:長一張俏臉了不起啊!
不過隨即心里暗自嘆了一聲,誰說不是呢,世人誰不愛美少年。
蘇允行了禮后,便按照準備好的教案講起課來。
蘇允今日所講卻是《大學》。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
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讀大學以明人倫,讀大學以正心術以立綱紀,君者當正心誠意為定國安邦之大本……”
蘇允清朗溫潤的聲音在殿中回蕩,所講之內容不僅發前人之所未發,而且更是堂堂正正,全無偏激激進之思想。
這不是蘇允專門用來討好高太后等人的,而是在涉及到上層精神建設的時候,蘇允所行之道,本來便是堂堂正正的王道。
而在做事的時候,則不會過于落于窠臼之中,自然是怎么方便怎么來。便如同他用兵一般,他用兵存乎一心,已經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做事亦是如此。
這聽在高太后耳中,一開始只是微微頷首表示贊許,可聽到了后面,亦是聽了進去,原本只是想想著審核一下蘇允的講課內容有沒有違規之處,但這會兒卻是聽得如癡如醉。
高太后年幼時候是受過很好的教育的,但在經義之上未必就有多厲害,或者說,未必就多感興趣,但今日聽蘇允講《大學》,卻是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尤其是蘇允講誠意正心一節,高太后執政以來諸多的疑惑,亦是有了不少的觸類旁通的感覺。
如此這般,蘇允一節課講完,高太后不由得贊許,道:“小蘇學士果然不愧是咱們國朝首屈一指的經義大家,今日哀家聽了小蘇學士的精深經義,竟是有許多疑惑豁然開朗!”
蘇允趕緊謙遜道:“太后謬贊了,微臣這點淺薄之見,太后不見笑就好了。”
高太后笑著與蘇軾道:“大蘇學士,你可是教導出來一個好侄兒,好啊,好啊,當年英宗皇帝說給頊兒留下一個宰相,現在頊兒給煦兒也留下一個宰相矣!”
呂公著聞言挑了挑眉毛,他斟酌了許久的差遣到了此時已經有了想法了。
他不是不清楚蘇允適合什么差遣,而是顧慮高太后的想法,若是高太后對蘇允有顧慮,那么這個差遣便不好定。
但現在高太后對蘇允已經是展現出來滿意的態度,那么便有好些個差遣可以拿出來討論討論了。
聽講結束后,呂公著單獨尋了高太后咨詢此事。
高太后聽了呂公著的一番敘述之后,沉吟了一下道:“你所提之差遣,戶部侍郎原本倒是十分適合小蘇學士的差遣,不過戶部雜務太多,現在小蘇學士的精力最好是放在教導官家那里,不宜安排事務過于繁忙的差遣。
同理,開封知府、吏部侍郎、樞密副使之類的差遣亦是如此,不過你所說的還有一個差遣,是工部尚書吧?”
呂公著心中微微一愣,工部尚書的確是恰好有空缺,他也只是提出來湊個數而已,沒想到其他更加合適的差遣高太后沒有看上,反而看上了這個工部尚書的差遣。
不過呂公著沒有敢怠慢,趕緊道:“是,原來的工部尚書年紀已經大了,最近連著上告老折子,只是暫時沒有人能夠替上。”
高太后笑道:“那豈不是正好,讓蘇允去吧,蘇允疏通惠民河、搞地洞子不是搞得很好,想來去工部也是如魚得水?”
呂公著張了張嘴巴,但沒有說什么,而是應了下來。
出去了外面的呂公著,微微搖了搖頭,這高太后對小蘇學士的猜疑還是在的啊。
相比起戶部侍郎、開封知府、吏部侍郎、樞密副使之類的職位,工部尚書的職位可遜色不少,甚至有些壓低之意,少有翰林學士被派去工部那種地方的。
不過呂公著也不算在意,說到底蘇允與他也算不上關系特別密切,既然人家高太后愿意這般安排,那就這般吧。
呂公著回去將這個事情與其他人商議了一下,隨后便定了下來。
蘇軾得知之后,倒算是挺開心的,雖然說工部不是個很好的去處,但畢竟是六部主官啊,而且就蘇允當下的狀況來說,只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差遣,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了!
高太后等人試聽了課程之后盡皆離去,留下蘇允與趙煦,他們今日還有課,而別的人不可能還留下來繼續聽。
程頤倒是想要留下來聽,蘇允所講的東西的確是很吸引他,但他抹不下這個面子,也只能跟著一起走了。
蘇允見其他人離去,便笑著與趙煦道:“好了,官家你歇一歇吧。”
趙煦頓時眼睛一亮道:“我可以歇一歇?”
蘇允笑道:“當然要歇一歇,以后只要是臣給您講課,中間都有一刻鐘的時間歇息,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走一走動一動,喝口水什么的,都完全沒有問題。”
趙煦頓時喜道:“那可是太好了,那先生可以給我講講三國演義嗎?”
蘇允看了一下旁邊侍候的小黃門笑道:“官家還是歇一歇吧,一會還要繼續上課呢。”
趙煦頓時明白了蘇允的意思,現在旁邊還有人盯著呢。
不過趙煦也算是心滿意足了,能夠稍微歇一歇,對他來說已經是很好了。
趙煦眼睛轉了轉,然后坐下認真看書,一會拿起筆快速地寫了幾行字,隨后遞給蘇允道:“先生,這句話我不太明白,您能說說嘛?”
蘇允看了一下,微微一愣,隨后笑道:“自然可以。……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蘇允一邊講,然后在紙條上一邊寫字。
“潛龍,勿用。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趙煦眼睛一亮,隨即拿過紙條,蘇允卻是笑著拿過紙條,扔進旁邊洗筆的盆里,紙條泡得軟了,蘇允伸手將其揉碎。
趙煦低聲道:“先生,父皇臨終前告訴我,您是朕唯一能夠靠得住的大臣,希望您不要辜負父皇的期待,辜負朕的期待。”
蘇允面無表情的點點頭。
當夜,蘇允回了家中,提筆寫出今日趙煦所寫的話:先生,朕欲效仿父皇富國強軍,一掃前恥,先生何以教我?
看了一會之后,蘇允便拿著火折子點燃紙條,然后扔進火盆中,笑得頗為開心。
倒不是對趙煦的志向感覺驚奇,身為穿越者,自然知道趙煦是有雄才大略的,讓他高興的是趙煦對自己的認可,這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