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五年四月中旬,陳恒昌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拿下了江南。
速度之快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也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江南乃是大榮最富庶的地區,也是江南武者最多的地方。
可是卻被陳恒昌如此輕易的拿下了。
真的是拿下了,而不是攻下了。
整個過程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戰斗,叛軍所過之處,無論是官府還是豪族都沒有任何反抗之舉。
而叛軍入城也保持著秋毫無犯的姿態,仿佛他們才是官兵,而非叛軍。
不對,就算是官兵入城都要折騰一番,可他們入城卻沒有任何折騰。
陳恒昌這邊拿下了江南,大梁王那邊也沒有閑著,一縣一府的吞沒著整個隴南。
不只是如此,大梁王的勢力還在山河省急速擴張。
如果說陳恒昌靠的是皇族的身份,那大梁王靠的就是反賊的名號。
隨著大梁王的勢力不斷壯大,原本很多在山河省流竄的流寇紛紛跑來投靠。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有八股流寇投靠了大梁王,還附帶了兩座府城和十幾座縣城。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梁王的兵力越來越多,名義上大梁王的叛軍已經達到了五十萬,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兵力,實際上大梁王能控制多少叛軍,還要問他們自己。
時間一天天過去,大榮的局勢越發的動蕩。
六月初,又一個驚天的消息傳遍了大榮。
蜀州城破,太平軍攻下蜀州,這意味著朝堂失去了對巴蜀所有的控制權,整個巴蜀徹底被四路叛軍給瓜分了。
不過這個消息還不到驚天的地步,因為大家都明白蜀州城破是早晚的時候。
真正令人感到震驚的消息是太平軍居然投靠了大梁王。
沒錯,太平軍首領楊照投靠了大梁王,被大梁王封為鎮南大將軍,總領巴蜀一切軍政事務。
有了太平軍的投靠,大梁王可謂是如虎添翼。
此時大梁王已經占據了整個隴南省,小半個巴蜀省和小半個山河省,麾下大軍將近六十萬,其聲勢之大還在陳恒昌之上。
陳恒昌也僅僅只是占據了江南和半個云桂而已,麾下大軍只有不到三十萬。
雖然陳恒昌坐擁江南這片富庶之地,但論兵力他遠遠不及大梁王。
陳恒昌有神陽教支持,但他起兵比較晚。
陳恒昌起兵時,大梁王已經名震隴原三省。
而如今大梁王幾乎已經成了所有流寇的領袖。
至于太平軍為何投靠大梁王,原因也很簡單,楊承業和楊明昭想為這場亂世添一把火,為大梁王助助威。
名義上楊照投靠了大梁王,實際上楊照的太平軍還是一支獨立的叛軍。
太平軍占據的地盤依然歸屬于楊照管理,也就是楊明昭。
太平軍投靠大梁王之后,大梁王的聲威更勝從前,更多的流寇紛紛前去投靠。
八月份,隴西省諸多流寇投靠了大梁王,大梁王占據隴西過半的府縣。
九月份,巴蜀九天王和黑虎王宣布改旗易幟,投靠大梁王,被封為鎮國將軍。
巴蜀九天王和黑虎王投靠大梁王也是沒辦法的選擇,太平軍投靠了大梁王,逼得他們也不得不投靠,否則他們就要被太平軍給收拾了。
現在好了,大家都是一個陣營了,咱就別互相攻伐了,各自關起門來好好過日子。
時間進入十二月,楊照主動聯系九天王和黑虎王,很快三方達成協議,一同出兵,征討蜀南行都司。
名義上,蜀南行都司還是大榮朝堂的都司,雖然馬賀也打著擁兵自重的主意,但他并沒有扯旗造反。
三路叛軍圍攻馬賀,結果無需多說,馬賀很快就敗逃了,不但丟了巴蜀南部的地盤,連蜀南行都司的地盤也丟了,只帶著幾百親兵逃去了安西鎮,投靠了肅寧侯孫云波。
然后大榮西南的局勢就變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巴蜀被楊照、九天王和黑虎王三家給瓜分了,藏原和南云兩省雖然沒有出現叛軍,亦或者被邊鎮把控,但實際上已被諸多江湖門派瓜分。
南疆鎮被曲家把持,云嶺鎮被郭家把持,安西鎮被孫家把持。
名義上,南疆鎮、云嶺鎮、安西鎮還是朝堂的邊鎮,但實際上三家都在擁兵自重,坐觀天下動蕩。
就連曲長空也是如此,曲長空也是沒辦法,他一邊要防備南邊的金隆王朝,一邊又無法出兵進入云桂,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南疆鎮,守著南疆鎮這一畝三分地。
為了避免南疆鎮內部出現混亂,他不得不架空南疆鎮的巡撫和鎮守太監。
這個時候,他根本不敢相信這些人,只能把所有的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西南這邊不安穩,東南那邊也不太平。
陳恒昌占據江南后并沒有停止擴張,轉而就向著福海省擴張。
他的擴張計劃很好,沒有在云桂擴張,因為云桂周邊的敵人太多了,云桂南邊是南疆鎮,西邊是巴蜀,若是向著這兩個方向擴張,很可能會引來巴蜀叛軍和南疆鎮的進攻。
而向福海省擴張就不一樣了,福海省東邊和南邊都是大海,只需要防備西邊的南疆鎮即可。
同時他也沒有向著京都的方向擴張,想把京都這塊硬骨頭交給大梁王,也是為了避免提前與大梁王交戰,讓大榮朝堂撿便宜。
建興六年,即神木十九年。
大榮的局勢越發的混亂,而大榮朝堂也越發顯得無力。
面對越來越強勢的大梁王,肅州鎮和隴北鎮的軍隊不得不退兵。
這三年,兩鎮邊軍在隴原三省圍剿流寇,可謂是連戰連捷,然而他們并沒有阻止隴原三省的局勢惡化,反而助推了大梁王的崛起。
正是因為兩鎮邊軍肆無忌憚的圍剿,才使得百姓無法安定。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隴原三省的流寇越來越多,就是肅州鎮和隴北鎮的功勞。
流寇進入山河省,也是他們的功勞。
現在流寇們紛紛投靠了大梁王,還是他們的功勞。
他們搶的比流寇還很,流寇之中還有講道義的綠林好漢,可兩鎮官兵卻只有兩個字,殺和搶。
殺流寇,搶糧草。
至于殺的是普通百姓還是真正的流寇,這并不重要。搶的是誰的糧草,這同樣不重要。
所以說隴原三省變成如今這般摸樣,肅州鎮和隴北鎮居功甚偉。
而面對越來越強勢大梁王,周蘭也不得不收縮防線,鞏固自己占據的地盤。
她沒有繼續攻占地盤,不是她不想,而是她做不到。
還是那個問題,她沒有糧草。
自楊承業從神木島回歸之后,就減少了給周蘭的糧草供應。
楊承業需要積蓄糧草等待何時的時機起兵,不可能繼續沒有節制的支持周蘭。
而且楊承業還在等著大梁王做大,等著大梁王攻破京都,所以他要遏制周蘭的進攻。
楊正山沒有去見周蘭,楊承業也沒有跟周蘭明說,現在周蘭還蒙在鼓里,只以為重山鎮的糧草也不足。
其實不只是周蘭,目前真正知道楊家計劃的人并不多。
如宋大山、楊承澤、楊承旭等人,目前都不知道,更不要說牛莊等人了。
不是不相信他們,只是知道的人越多,泄露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一旦楊家的計劃泄露出去,那必然引起各方勢力關注。
楊正山想要的名正言順就沒有,同時各方勢力也對楊家生出警惕之心。
特別是大梁王,楊家要拿他當刀使用,自然不能引起他的防備之心。
又是一年三月春。
重山關依舊是一片祥和,關城內行人如織,車馬如龍,春耕將近,不少軍戶和百姓都跑來重山關置辦農具,或買一頭牲口。
這幾年雖然重山鎮的糧食有些緊缺,但牲口卻是真的不缺,無論是牛還是驢子和騾子,都要比大榮的其他地方便宜許多。
普通農戶只要沒病沒災的,攢個三五年就能買上一頭牲口。
看看那些進城的普通百姓就知道如今重山鎮的牲口有多少,一家家都是趕著牛車、驢車、騾車入城。
楊正山和郁青衣走在街道上,看著被各種車堵起來的街道,神色頗為無奈。
車太多也不是好事,容易堵車,這還是對牲口進城有所限制的結果,其實城外就有專門的馬廄,城外的百姓可以將驢、騾、牛放在城外,只需要幾文錢就能停一天。
而牲口拉車進入城內也是要收費的,不是因為巡撫衙門和總兵府看上那點銀錢,實在是城內的太堵了。
“讓開,讓開”
“那個趕驢的,往旁邊挪挪,沒看到都堵住了嗎?”
“哎,那是誰家的牛,糞兜子呢?趕緊給我把牛糞撿走!”
幾個衙役發現這邊堵住了,立即跑過來吆喝起來。
這牲口一多就容易出意外,牲口拉尿就不用多說,還有牲口受驚發狂傷人,因為堵路吵架的,你家的牛蹭到了我,我家的驢踢到了他等等,反正每天衙役都在忙活著處理這種事。
在衙役們一陣很不友好的呵斥下,堵住的街道終于暢通了。
楊正山和郁青衣也能順著人流走起路。
重山鎮的三月算是初春,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個時候重山鎮的軍戶和百姓都會跑到城內采購各種物資,農具、布匹、食鹽等等,為接下來的春耕做準備。
因此城內這段時間格外的擁擠。
楊正山和郁青衣來到一座茶館,上了二樓臨窗的雅間,閑情逸致的喝起茶來。
喝茶倒是次要的,他們主要是出來透透風。
這一年來,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空間內,每隔三五天出來看看。
他們也不做什么,就是在茶館或酒樓中吃吃喝喝。
“也不知道南邊怎么樣了,你不去打聽打聽?”郁青衣問道。
這段時間他們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空間內種樹。
很多事情他們都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大榮朝堂和各方勢力的情況是個什么樣。
“打聽什么,那都是承業自己的事情,咱們不用管!”楊正山說道。
他在重山鎮坐鎮已經夠了,至于其他,不是他該操心的事情。
如今楊承業才是這重山鎮的主人,楊家會支持楊承業,但事情要由楊承業自己做主。
不只是楊正山,就連楊明誠三兄弟都不會在重山鎮露面。
“你就不怕出什么岔子?”郁青衣問道。
楊正山微微搖頭,“我們要對承業有信心,他肯定能辦好的!”
“如果他連這些都辦不好,那也別做皇帝了,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家里比較好!”
這對楊承業來說也是一個考驗,有楊家的支持,楊承業想要開國建朝無疑要容易的多。
就在兩人說話間,街道上突然響起了一陣喧鬧聲。
“讓開,讓開,緊急軍情!”
“緊急軍情!”
一行四騎在喧鬧的街道飛快的馳騁,將原本就擁擠的街道弄得一陣雞飛狗跳。
楊正山坐在臨窗的位置,看著街道上朝著總兵府奔去的四名將士,神色微動。
“估計是有什么大事發生了!”
郁青衣有些好奇的張望了一下,“能有什么大事?”
“可能是大梁王已經打到京都城下了!”楊正山猜測道。
他猜錯了,不是大梁王打到了京都城下,而是大梁王稱帝了。
建興六年二月十八,大梁王于漢中府開國稱帝,國號大梁,年號天武,追尊其曾祖以下為皇帝,母呂氏為太后,冊封皇后貴妃,冊封其長子為太子。
稱帝第二天,大梁王,不對,應該是大梁天武皇帝就頒布檄文討伐大榮。
大梁天武帝舉兵三十萬,欲要東征滅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