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第24章 西夏立國,亂與治并存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5-09-30  作者:魚羽漁鈺
 
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正式于大宋掀開。

顧瑾這一次顯然是認定了自己的想法,將所有的反對聲音都在第一時間壓了下去,堅定不移地將各種制度都推行了下去。

而這成果,同樣也是十分的非凡。

他將整個大宋的土地都分為了等級,進行了詳細的核算。

隨后這才著手進行起了玉米的推廣問題。

其實此事遠非看上去那般的簡單。

無論是為了保管好玉米的流出也好,亦或是針對于類型不同的土地進行試驗也罷。

這一切都需要顧瑾仔細琢磨。

至少在短時間內,他絕對不能讓玉米就這樣流出大宋!

——而他為此所想出的方法也并沒有那么復雜。

他決議讓朝廷與種植玉米的百姓,進行聯合種植。

此事看起來頗為的繞口。

但實則卻十分簡單。

在此次的度田清查人口之中,顧瑾挑選出了一系列的良家子,對其進行了各方面的篩查,包括他們土地的情況,隨后才確定了名單。

而這些人,無一例外。

皆是對顧氏、對朝廷有著十足信任之人。

顧瑾和他們約定。

此物將會時刻都有人進行監管,屆時有了收成之后,也要求玉米只能賣給朝廷。

他也只能做到如此。

其實這種作物的要想完全將其控制下來是不可能的,顧瑾也只能夠盡力而為。

不過對于他而言這樣也便足夠了。

以這玉米的產量,都無需顧瑾去限制多久,便足矣讓大宋的整體實力再次上升一個臺階,到了那時,顧瑾便已經可以再次動兵了。

當前限制他有所行動的根本原因,其實便是因為糧草不足的關系。

他不會一直去給遼國時間。

當顧瑾選擇去這樣做之后,其實很多東西便已經注定了。

整個御史臺在這種清理之下迅速動了起來。

無論是江南也好,亦或是兩廣。

包括遼東那種算是極寒之地的地界,顧瑾都挑選出了不少的土地用來栽種玉米。

值得一提的是——

遼東之地的玉米種植地與中原不同。

此乃邊軍直接進行種植。

說白了,就是軍屯。

對于大宋而言,遼東確實是太過于遠了一些。

哪怕是有著海運這方面的便捷,當前的大宋也不可能抽調出太多的糧食,不間斷的供應遼東,畢竟這段時間以來顧瑾再次向遼東派出了不少精銳。

讓這些人來種植玉米,自是可以很大程度的減輕朝廷的負擔。

當然,顧瑾自是十分清楚歷史的教訓。

軍屯這種事弄不好便會造成分裂。

他當然會極為注意這種事,所派過去的人馬幾乎皆是他的親信,并且將種植的地區設立在了宋軍掌控下極為核心的區域。

縱使是遼國真的突然發瘋也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便威脅到玉米地。

可謂是將一切都算了進去。

而對于整個大宋的各種動作,各方勢力自是十分的清楚。

王應琛其實一直都在想方設法地搞到玉米種子。

這還是他第一次對一件事物產生如此情緒。

沒辦法,遼國的耕地面積擺在這里。

縱使他怎么努力。

也不可能比得過這玉米所能夠帶來的效果。

但可惜的就是他是不可能得逞的。

宋境之內,御史臺的滲透實在是太深了。

尤其是針對這些個種植玉米的農戶,且不說他能不能夠動搖這些人對顧氏的信仰,他甚至就連派人去接觸這些農戶都十分的困難。

他的那些個暗探的手段,是不可能比得過那些有權有勢的貪官污吏的。

在大宋之內,就連這些貪官污吏都沒有辦法藏匿。

更別說他們了。

而至于其他勢力更是比不過遼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就在宋遼兩國相爭的時機,西夏立國了!

——與原本歷史之中的發展完全不同。

或許正是因為顧氏的出現,導致大宋統一中原的進程大大提前,進而使得宋遼兩國之間的爭斗愈發直接,進而推動了這一切。

稱帝之人并非是原本歷史之中的李元昊。

而是他的父親李德明。

包括其背后黨項族的勢力,如今的發展也要遠遠超過原本歷史。

羌人各部族之間其實與顧氏的聯系頗深。

早在兩漢顧熙掌權之時,他便不僅一次的深入過羌人部族,在當地留下了不少的傳說。

包括漢末之時,顧琛打天下的時候。

他更是與馬超有著遠超常人的情誼。

這自然而然便帶動了整個羌人部族之間的發展,讓其整體的實力都有著不小的提升。

這絕對算是一件大事了!

對于遼國而言,這所謂的夏國本是他的附屬。

如今僭越稱帝等同謀反。

加上遼國如今對于九州正統遠遠要比原本歷史還要注重,就不可能放任這一點發生。

包括對于大宋而言同樣也是如此。

雖然在明面上看來,大宋完全可以聯合夏國共同對抗遼國。

但顧瑾卻十分明白。

一方勢力的出現便注定會增加九州分裂的可能。

他是絕對不會準許這種現象出現的。

無論如何,九州都必須要一統!

不過他還是詳細的做出了種種戰術,敕令楊業在雁門關做好準備,只要遼軍敢大規模的行動,便抓準時機從側翼襲擊遼地。

整個天下之間的局勢,再次生變。

——原本的天下。

只是以宋遼二國之間為主。

其余地方雖然仍是獨立,但一個個的實力卻都遠遠上不得臺面。

但如今則不同了。

原本歷史之中的漢末三國因為顧琛而被快速的產出。

但是如今的三國爭雄絕對不會如此簡單的結束。

無論是李德明也好,亦或是李元昊也罷,這父子二人可都不是什么無能之人。

包括遼國之內的王應琛同樣也是如此。

但顧氏.卻仍是在虛弱期之中掙扎。

顧瑾雖能夠憑借著整個顧氏的底蘊來讓大宋越來越強。

但要說他在當前的這種局勢之下,真的去掃平整個天下,卻仍是十分的困難。

縱使是現在有著玉米,這一點都極為艱難。

顧氏確實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亂世。

這是真正考驗顧氏的時候。

當沒有了顧琛那般的人才、且還在始終承受著壓制的時候,顧氏子弟也只能靠著家族這千年的積累,去應付這一切。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轉瞬間——

已是統元七年春。

整個大宋仍舊如初那般節節攀升,并沒有因為遼國與西夏之間的戰事而受到影響。

顧瑾自是不可能去大張旗鼓。

縱使是西夏再怎么強,宋國也不可能直接滅了遼國。

這點事,交給楊業便已經足夠了。

而顧瑾則是始終在緊緊盯著國內的一切,持續的發展著商業以及農業的種種,這一切都在不斷讓大宋發生著改變。

開京,太傅府。

書房內。

顧瑾端坐于主位,神色平靜,唯有指尖偶爾輕叩扶手的動作,顯露出他內心的些許期待。

下方,數位重臣及各部主事官員恭敬肅立。

今日是一眾官員匯集各地消息一同匯總的時日,整個書房之中的氣氛都無比的熱烈。

雖然一個個官員都在繃著臉。

但都難掩出其中的期待。

——其實他們都早已收到了些許風聲,得知今年各地的收成確實不錯。

大宋一直都在修繕水路。

雖然名義上是以讓商路更為發達,但實則此時同樣也在兼顧著農業。

至少在明面上,各地爆發水災的次數正在不斷減少。

一個個官員相繼而來。

片刻之后,隨著官員相繼到齊,司農寺卿終是率先走了上來,開口說道:“稟太傅。”

他手捧一份厚厚的文冊,臉上帶著難以抑制的喜悅,“統元六年,天下各州選點試種之玉米,收成均已核算完畢。”

“講。”顧瑾言簡意賅。

“是!”司農寺卿深吸一口氣,聲音洪亮地匯報起來,“京畿路、河南府等上等田,畝產最高者仍可達五石有余,均產穩定在四石八斗左右!”

“京東路、河北路等地,中上等田畝產多在四石至四石五斗之間!”

“淮南、兩浙路等新辟試驗田,雖初種經驗不足,畝產亦平均在三石五斗以上!”

“即便是荊湖、川蜀部分山田,因地制宜之下,畝產也達到了兩石七八斗!”

每報出一個數字,書房內眾人的呼吸便不由急促一分。

這些數字,遠遠超出了傳統粟麥的產量。

縱使是無法與當初的試驗田相比。

但這也已經足夠了,因為它證明了玉米在廣泛地域種植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好。”顧瑾眼中閃過一絲滿意的光芒,但隨即問道,“民間反響如何?可有病蟲害之憂?”

“回太傅,”另一位負責農事推廣的官員上前一步,“獲準種植的良家子,無不感念太傅與朝廷恩德。”

“去歲秋收,金玉滿倉之景,民間視為神跡。”

“朝廷按約定價格收購,百姓獲利頗豐,今歲爭相請種者甚眾。”

“至于病蟲害,雖有零星發生,但司農寺及各路官員已按太傅先前指示,組織老農總結應對之法,刊印于《朝聞錄》分發各地,目前尚在可控之內。”

一個個官員相繼開口。

包括各地御史。

都在向顧瑾詳細訴說著各地的情況。

“太傅,去歲收購之玉米,除預留足量糧種外,其余已陸續充實各地官倉、邊塞軍儲。”

“如今太原、真定、河間等邊鎮糧草儲備,較之三年前已翻倍有余。”

“遼東軍屯所產,雖因氣候地力所限,畝產僅一石五斗至兩石,然亦極大緩解了跨海輸糧之壓力。”

“楊業將軍多次來信,言將士們軍糧充足,士氣高昂!”

“另,玉米稈葉等物,確如太傅所料,乃上好之飼料與燃料。”

“各地官營畜牧場以此喂養牲口,長勢喜人,民間亦有效仿,冬日柴薪之困得以稍解,甚至各地百姓之間已經有了販賣那玉米心之事。”

——顧瑾所規定的只是玉米粒。

對于這玉米芯,他確實沒有什么太大的限制。

一條條匯報,將大宋當前的盛況可謂是勾勒的淋漓盡致。

而這也只是基礎。

大宋的蛻變真正恐怖的還是在商業與人口之上。

相比于昔年趙匡立國之初,當前大宋的商稅已經翻了足足近十倍。

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變化。

光憑著這一點,其實便足矣說明了顧瑾此番改制的成功。

而如今大宋的人口則是有著足足近七千萬,差不多是原本歷史之中的三倍。

就算不與原史相比,這也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而且可別忘了——

度田,可還尚未結束。

無論是在任何朝代,大族藏匿人口之事可都屢見不鮮。

按照顧易的估算,如今的大宋人口就算尚未突破一億,但也絕對不會低于九千萬。

光憑這一點,其實便足矣說明大宋的強盛了。

整個堂內的氣氛愈發的熱烈。

就連一向嚴肅的顧瑾,此時都不由得露出了一絲絲笑容,但卻很快收斂了起來,朝著眾人認真說道:“諸君不可懈怠,需持續觀察總結。”

“此乃國之重器,萬不可有失。”

“謹領。”

一眾官員立刻紛紛起身,朝著顧瑾認真行禮。

而顧瑾則是揮了揮手,示意眾人照常行事。

當然,他也并未閑著。

除卻一般的國事之外,顧瑾還有著許多的政務需要處理,包括御史臺的隱秘匯報乃至于邊疆之事,這一切他都需要去親自處理。

與當前的大宋并不相同。

宋遼兩國之間,果然爆發了極為慘烈的戰爭。

王應琛將西夏定為了造反之國。

而李德明則是將遼國定為了蠻夷,稱自己此舉乃是為了九州正統,甚至還不止一次的派遣使者來過宋國,想要讓顧瑾同他共同攻打遼國。

包括如今,這西夏的使者都還在開封之中。

顧瑾必須去見見他們。

雖然他現在還沒有動兵的想法,但卻愿意見到遼國與夏國之間的戰爭愈發激烈。

此對大宋百利而無一害。

西夏雖然自立國之后便一向表現的十分聽話,甚至還主動去說什么他們與顧氏之間的聯系。

但這些也只是表面現象罷了。

若是當真有情誼在,他們在之前便不會是遼國的附屬。

同樣的,他們也不會選擇去稱帝。

當相對的利益足夠之時,無論是情誼也好亦或是所謂的信仰也罷,都會變得不值一提。

顧瑾又豈能看不出這一點?

“大宋統元時期,太傅顧瑾于統元年間推行的農業改革與玉米戰略,是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實踐。

其首創的“朝廷良家子聯合種植”模式,不僅保障了高產作物的可控推廣,更通過土地分級制度、軍屯監管體系及跨境作物保護政策,展現出卓越的農業治理智慧。

這場以玉米為核心的農業變革,成功推動大宋糧食產量實現跨越式增長,邊鎮軍儲翻倍、海運壓力驟減,甚至衍生出玉米芯燃料與飼料的民間產業鏈。

其既彰顯了古代中國對農業科技的精準把控能力,也為后世農作物推廣與糧食安全戰略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范式。

最終,這場深植于顧氏千年執政智慧的農業革命,不僅重塑了宋遼夏三國博弈格局,更成為華夏農耕文明邁向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的重要里程碑。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

亂與治并存。

——《人教版歷史課本·七年級下冊(農業科技與古代經濟單元)》

上一章  |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