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黃金家族,從西域開始崛起

第三百九十三章 西行志從龍門道觀到虎狼雄關的三千里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5-11-15  作者:東天門
 
隨機推薦:

關中,龍門道觀內,香煙裊裊,一場關乎道教傳播的重要安排正在進行。

丘處機身著一襲洗得發白卻整潔如新的灰色道袍,端坐于三清殿內的蒲團上,目光掃過殿內肅立的弟子們。

作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弟子,如今全真七子中唯一生還者,他在道門的地位早已如泰山般崇高。

親傳弟子三十余人,記名弟子數百,徒子徒孫加起來更是有成千上萬,遍布中原各地。

“此次西行西域,非為個人講經,而是要將我全真道義播撒西域,責任重大。”

丘處機的聲音不高,卻帶著穿透人心的力量:“道堅,你是為師的親傳大弟子,沉穩可靠,中原道統便交由你留守。”

“務必護持好道觀,繼續為百姓講道祈福,不可因為師遠行而懈怠。”

站在最前方的趙道堅立刻躬身行禮,雙手過頂,語氣堅定:“師父放心。”

“弟子定當守好中原根基,待師父攜道法榮光歸來。”

丘處機微微頷首,轉向身后的弟子們:“為師將選二十名親傳弟子隨侍左右,再挑三百名記名弟子同行,沿途宣講教義,亦能相互照應。”

歷史上丘處機西去見鐵木真,僅帶十八弟子,只為與鐵木真論養生、勸止殺。

如今去西域是傳播道統,就需要更多人手了。

“弟子遵命。”眾人齊聲應和。

三日后,丘處機帶領著三百余人的隊伍踏上西去之路。

隊伍中,既有身著道袍、手持拂塵的親傳弟子,也有背著行囊、攜帶經書的年輕徒孫,一行人沿著官道向西而行,步伐穩健,秩序井然。

直到進入關中北部,丘處機不由得勒住了馬韁繩。

眼前的景象,與兩年前他所見的關中判若兩片天地。

田野間,金黃色的麥浪隨風起伏,百姓們彎腰在田間忙碌,有的揮舞著鐮刀收割,有的背著麻袋運送糧食,每個人臉上都帶著滿足的笑容。

更讓他驚訝的是,百姓們的精神狀態好了太多。

不再是過去那般瘦骨嶙峋、面黃肌瘦,反而個個面色紅潤,眼神里透著久違的活力。

“道長,您看這麥子,今年又是好收成。”

一名正在田埂上歇腳的老農,見丘處機駐足觀望,主動開口打招呼。

這老農約莫六十歲,穿著一身粗布短衫,雖手上布滿老繭,卻紅光滿面,精神矍鑠。

丘處機翻身下馬,走上前拱手行禮:“老丈有禮,貧道丘處機,見此地百姓安居樂業,心中歡喜,不知可否向老丈請教,關中如今為何這般興盛?”

老農連忙起身回禮,笑著說道:“原來是丘道長,俺們關中百姓都聽過您的大名。”

“這好日子,都是托了新朝的福啊!”

他指著眼前的田地,語氣中滿是感激:“原本咱都是老實本分的佃戶,給田主老爺干活的,拼命的忙活一年,到頭來還是得餓肚子。”

“秦人來了之后就不一樣了,給咱們分了地,嘿嘿嘿,現在咱們也都是秦國人了。”

“反正,都尉說,只要入了秦國戶籍,不管你以前是流民還是佃戶,都能租種官府的土地。”

“繳納兩成田租、兩成稅收后,剩下的糧食全是自己的。”

“俺活了大半輩子,頭回手里能剩下這么多糧食。”

說到這里,老農的眼眶微微泛紅,聲音也帶著幾分哽咽:“去年秋收,俺家五畝地收了八石糧,繳完租稅還剩五石多。”

“那天晚上,俺婆娘蒸了一大鍋白花花的麥餅,俺拿起餅子,手都在抖,舍不得吃啊。”

“以前別說白面餅,就是摻了野菜的雜糧粥,都得省著喝。”

“現在倒好,不僅頓頓能吃飽,逢年過節還能割點肉,這日子,跟做夢似的。”

丘處機順著老農的目光望向田間,只見幾個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戲,手里拿著麥秸稈編成的玩具,笑聲清脆。

他心中感慨萬千,輕輕點頭:“秦國此舉,真是惠及萬民。”

“百姓能吃飽穿暖,便是天下最大的福祉。”

“可不是嘛!”

老農又道:“以前俺們怕打仗、怕災荒,現在秦國把邊境守得牢牢的,官府還會組織俺們挖河修渠。”

“你看那邊的水車,就是官府組織人修的,澆水方便多了,如今的日子,比以前金國朝廷的時候,強十倍都不止。”

“那時候金國只管收稅,哪管俺們死活,遇到旱年,顆粒無收還得交租,好多人都逃荒去了,哪像現在這樣,能安安穩穩在家門口種地。”

丘處機順著老農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幾架木質水車立在田邊,水流順著木槽緩緩流入農田,省時又省力,心中對秦國的治理又多了幾分認可。

正說著,遠處忽然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

眾人抬頭望去,只見東方的官道上來了一大群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百姓,在十幾名身穿皮甲的守備軍士兵帶領下,踉踉蹌蹌地向這邊走去。

這些百姓個個身形佝僂,有的還背著破舊的行囊,看上去狼狽不堪。

丘處機面露疑惑,秦國不是分地了嗎?

百姓對秦國的治理不是很滿意嗎?怎么還有這么多災民?

老農卻嘆了口氣,說道:“道長,這應該是從河東那邊逃難過來的。”

“聽說河東遭了大災,旱蝗連片,死了好多人,好多人活不下去,聽說咱們秦國這邊日子過得好,能讓他們有口飯吃,就偷偷跑到咱們秦國這邊來了。”

丘處機心中一沉,他早已知曉中原遭了災荒。

全真教在中原的弟子也傳回過消息,他還特意準備了銀兩,讓弟子帶去中原施粥救濟災民,可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災荒,那點銀兩不過是杯水車薪。

他忍不住邁步向災民隊伍走去,想一探究竟。

負責帶領災民的守備軍士兵見一群道士走來,立刻警惕地迎了上來,手按在腰間的佩刀上,沉聲問道:“你們是何人?”

就在這時,丘處機身旁一個身穿吏服的男人上前一步,從懷中取出一塊刻有特殊紋路的令牌。

沉聲說道:“這位是全真教丘處機道長,受大王之邀,前往龍城議事,如今正要西行。”

“只是見這些百姓可憐,想詢問一二。”

丘處機此番西行,是由李驍親自邀請,行程的一切事宜,自然由高忠義安排得妥妥當當。

他不僅特意指派了兩名官吏隨行,負責與沿途官府接洽、打點關系,確保一路暢通無阻。

還下令各處的軍用驛站為他們備好食宿,周到細致,無微不至。

至于安全問題,更不必多慮。

這支隊伍浩浩蕩蕩,隨行道士多達三百余人,聲勢浩大。

尋常的宵小之輩,遠遠望見這般陣仗,哪還敢上前招惹?

且道門向來注重養生,弟子們常年鍛煉,體魄遠勝常人。

即便是年事已高的丘處機,也依然精神矍鑠,身手不凡。

若真動起手來,等閑兩三個壯漢,恐怕也近不得他身。

士兵接過令牌仔細查看,又抬頭打量了丘處機一番,神色頓時變得恭敬起來。

他本是金國降兵,加入秦軍后經過改造,又隨秦軍與金軍打過仗,證明了自己的忠誠。

憑借戰功成為守備團的基層骨干,早就聽聞過丘處機“活神仙”的名聲,如今得知眼前之人竟是丘處機,還受大王邀請,哪里敢怠慢。

士兵連忙雙手將令牌奉還,對著丘處機撫胸行禮,聲音洪亮:“同州第一守備團,三營二哨三隊隊官王不正,見過丘真人。”

丘處機沒有端著架子,臉上露出如沐春風的笑容,微微點頭還禮:“王隊官不必多禮。”

“貧道只是好奇,這些百姓都是從河東來的嗎?”

“回道長,正是。”

王不正點頭應道:“他們都是從河東逃難過來的,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好不容易才越過黃河到了咱們秦國地界。”

“那你們這是要帶他們去哪里?”丘處機又問。

王不正解釋道:“同州的耕地早就分完了,后續可能還會有很多災民過來,根本養活不了這么多人。”

“巡撫大人下令,打算帶他們去甘肅,那里還有很多荒地,到了那邊,他們就能分到土地,安定下來了。”

隨后,丘處機走到災民隊伍中,一個約莫二十歲的婦人正抱著一個瘦弱的孩子。

見丘處機走來,眼中滿是警惕。

丘處機放緩語氣,輕聲問道:“女施主,你們從河東過來,那里的情況如何?百姓們的生活可好?”

婦人聽到這話,眼淚瞬間涌了出來,聲音哽咽:“道長啊,別提了。”

“河東那邊遭了災,地里的莊稼全被蝗蟲啃光了,連草根樹皮都被挖光了。”

“官府不管不問,還照樣催繳賦稅,好多人都餓死了……俺男人為了讓俺和孩子活下去,去搶官府的糧,被打死了……”

旁邊一個老漢也抹著眼淚說道:“俺家老婆子和小孫子,都餓死在路上了。”

“俺們聽說秦國這邊能吃飽飯,就抱著塊木頭,冒著命險游過黃河過來的。”

“黃河水那么急,好多人都被沖走了,俺能活下來,全靠老天爺保佑啊!”

“是啊是啊!”

另一個年輕男子接著說:“金軍雖然把著黃河渡口,可黃河那么長,他們根本管不過來。”

“俺們就是趁夜里,偷偷游過來的。”

“河東慘啊,而且聽說山東那片更慘,甚至已經開始吃孩子了。”

丘處機聽到“易子而食”,心中一陣刺痛。

這四個字在史書上不過是寥寥幾筆,可他卻知道這是真實存在的,也曾親眼見過這般慘狀,深知其中的絕望與痛苦。

他輕嘆一聲,安慰道:“施主們別怕,到了甘肅,你們就能分到土地,好好種地,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的。”

災民們聽到這話,眼中紛紛泛起光亮。

雖然此刻他們依舊狼狽瘦弱,但那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是秦國給了他們活下去的機會,給了他們重新開始的可能。

丘處機看著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

隨后,丘處機便決定跟隨這支災民隊伍一同西行,既能沿途照看百姓,又能借此時機向災民講述道義,將道教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一路上,他時常坐在臨時搭建的草棚下,為災民們講解“順應天道、勤勞務實”的道理,教他們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弟子們則幫著災民挑水、生火,分發隨身攜帶的干糧。

災民們原本惶恐不安的心,在丘處機的開導與道士們的幫助下,漸漸安定下來,對未來也多了幾分期待。

經過半個月的跋涉,隊伍終于抵達隴西與河西走廊的分界線,烏鞘嶺。

遠遠望去,峽谷兩側山峰陡峭,怪石嶙峋,谷底只有一條狹窄的道路可供通行,地勢極為險峻。

谷口處,一座雄偉的關隘矗立其間,正是秦軍當年修建的虎狼關。

隨行官吏向丘處機介紹:“道長,這虎狼關曾立下過赫赫戰功,當年我秦國大軍僅用不到一萬兵力,便在這里抵擋了夏國十萬大軍的進攻,守住了河西走廊的門戶。”

“如今河西走廊成了咱們秦國的腹地,虎狼關的防御作用雖減小了,但又成了重要的鈔關。”

“現在咱們秦國商業興盛,往來于關中和北疆的商隊越來越多,這里每天能收取不少稅收呢。”

丘處機走上前,仔細打量著虎狼關,心中感慨萬千:“此關雖不如函谷關、潼關那般聞名天下,卻也險峻異常,難怪能以少勝多。”

“秦國能將其充分利用,可見治理之用心。”

在虎狼關接受完例行檢查后,隊伍進入了甘肅地界。

剛入關不久,丘處機便看到一支規模不小的商隊迎面而來,商隊旗幟上“河西”二字格外醒目。

他心中了然,這是秦國官方背景的河西商行,實力雄厚。

其他商行能做的生意它都做,其他商行不能做的生意它也做。

壟斷了鹽鐵、糧食、軍械等特殊行業,承擔了秦國少府的部分職能,地位舉足輕重。

而讓丘處機好奇的是,商隊的馬車上,裝著十幾只奇怪的動物。

它們身形像豬,還能發出豬叫,可全身毛色雪白,模樣又有幾分像羊,與他平日里所見的黑豬截然不同。

丘處機忍不住走上前,向商隊管事拱手問道:“這位管事,貧道丘處機,見貴商隊中有幾只奇特的牲口,不知這是何物?”

商隊管事原本見是一群道士,并不在意。

北疆出身的人大多不信教,只信炎黃和祖宗,對道教也好,佛教也罷,本就沒太多敬畏。

甚至有些激進的將領更是對這些不勞而獲的宗教嗤之以鼻,恨不得將其全部滅了,田畝歸公,道士和尚重新變成百姓下地干活。

所以,宗教這一套在秦國腹地根本不管用。

可當隨行官吏上前說明丘處機是受秦國大王李驍邀請前往龍城、乃是大王座上賓時,管事的態度立刻變得恭敬起來。

連忙拱手回道:“原來是丘道長,失敬失敬,這畜生其實就是豬,是咱們從金國會寧府買來的。”

管事口中的豬,正是“會寧白豬”。

會寧府,也就是后世的爾濱城。

會寧白豬主要在這種極寒之地生存,中原少有人知。

《后漢書》中便有“遼東有彘,生子白頭”的描述,南宋成書的《契丹國志》也提到“女真獸多白彘”。

這些會寧白豬是李驍特意讓人從遼東尋來的種豬,雖產肉量遠不及后世的大白豬,卻計劃用來與其他豬種進行雜交培育。

李驍已安排人在關中建立種豬基地,打算利用華北豬健壯、產肉量較高的特點,結合南宋太湖豬繁殖周期短、下崽數量多的優勢。

培育出生長快、產肉多、繁殖能力強的新豬種,以滿足秦國日益增長的肉類需求。

這些關乎秦國畜牧業發展的機密,管事自然不會對丘處機提及。

丘處機也只當是罕見的白豬品種,研究了一番后嘖嘖稱奇,便帶著弟子繼續西行。

進入甘肅腹地后,眼前的景象更讓丘處機驚嘆。

田野里,百姓們忙著耕種,一條條新修的水渠蜿蜒其間,將河水引入農田。

有些院子里還圈養著兔子和雞,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與河東災區的慘狀形成鮮明對比。

到了下午,隊伍便抵達了武威城。

甘肅巡撫張興華親自前來迎接。

他早已得知丘處機西行傳法的重要意義,沒有失禮,不僅安排了住處,還特意設宴款待。

席間,丘處機提及跟隨而來的河東災民,請求張興華妥善安置。

張興華笑著說道:“道長放心。”

“咱們甘肅有大片荒地待開墾,正急需人口,這些災民來得正好。”

“我已安排人統計人數,會按照戶籍制度編制,分給他們土地,借給他們種子,再派農技官指導耕種,保證他們能安穩生活。”

丘處機聞言,心中大安。

隨后,他又說起沿途見到的養殖景象,好奇地詢問張興華:“張大人,甘肅百姓為何普遍養殖兔子和雞?”

張興華放下酒杯,解釋道:“道長有所不知,這是大王的吩咐。”

“大王常說,咱大秦的百姓,不管是種地的還是當兵的,都得多吃點肉、多吃點雞蛋才行。”

“您想啊,以前老百姓常年吃不上肉,一個個面黃肌瘦的,干農活沒力氣,遇到個小病小痛就扛不住。”

“家里的娃娃們也長不高,看著就讓人心疼。”

“可要是能頓頓有肉吃、天天有蛋補,老百姓身子骨能不結實?娃娃們也能長得又高又壯,將來不管是種地還是當兵,都是好苗子。”

他頓了頓,語氣嚴肅了幾分,“您也知道,咱大秦以后還要打硬仗,收復關中、拿下中原,都得靠士兵們沖鋒陷陣。”

“現在讓大家多吃肉蛋,就是為了把身子養壯實,將來小伙子們參軍,一個個膀大腰圓、力氣過人,打仗才能沖得上去、扛得下來,咱秦軍的戰力才能越來越強。”

“所以大王下令,全國都要大力養殖牲口。”

牧區本就盛產牛羊,不用費心,農耕區則重點鼓勵養豬、養雞和兔子,這些動物養殖成本低、生長快,能快速補充肉類和蛋類蛋白。

張興華繼續說道:“現在不僅百姓自家養殖,官府和各大商行也都修建了大型舍棚,搞集中養殖。”

“就拿河西商行來說,他們在甘州建的養雞場,每天能產上萬枚雞蛋,除了供應軍隊和官府,還會賣給百姓。”

丘處機聽后,心中對李驍的治理理念又多了幾分敬佩,連連贊嘆:“大王此舉,真是心系百姓。”

“以養牲口改善民生,既實用又有效,貧道佩服。”

張興華聞言,連忙放下酒杯,臉上露出尊崇的神色,笑著點頭:“道長您這話說到點子上了。”

“咱可不敢居功,這全是大王的遠見。”

“大王常跟我們這些官員說,治國就得盯著老百姓的飯碗,百姓碗里有肉、鍋里有糧,心里才踏實,大秦的根基才能穩。”

“我們做臣子的,不過是照著大王的吩咐,把這些事落到實處罷了。”

“說到底,都是為了秦國的百姓,為了秦國的強盛。”

丘處機輕輕頷首,心中對李驍的敬佩又深了幾分:“大王有這般胸懷與遠見,大秦何愁不強?百姓何愁不安?”

“貧道此次西行,能親眼見到這般治世景象,真是不虛此行。”

上一章  |  黃金家族,從西域開始崛起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黃金家族,從西域開始崛起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