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沒錢當什么亂臣賊子

0672 輕重緩急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5-10-03  作者:最愛睡覺
 
裴元唱完,向著鄧亮一伸手。

鄧亮趕緊把剛看完的書信又遞還了回來。

裴元的目光落在了康海的名字上,又著重看了康海所獻的平定玄狐教的策略。

其中言語不多,卻把關中的山河形勢盡數道明。

秋意漸濃,金陵城外的稻田泛起金黃波浪,農人彎腰揮鐮,笑聲在風中起伏。田埂上插著一面面小旗,寫著“工分登記點”,穿青布衫的審計員坐在樹蔭下,手持冊子記錄勞作時長。一名老農遞上沾泥的竹牌:“昨兒修渠三時辰,今早又挑了兩擔土。”審計員核對無誤,在其名下畫了五道紅杠,笑道:“再攢二十工,就能換一匹細布,給孩子做冬衣了。”老農咧嘴一笑,眼角皺紋如田壟般舒展。

政事堂內卻無半分閑適。林雪伏案疾書,筆尖沙沙如蠶食桑葉。她正審定《共和盟約》實施細則,其中最難的是“聯邦稅賦均輸法”北方諸州貧瘠,南方富庶,若按人頭均攤,則江南不堪重負;若全免北方賦稅,又恐滋生惰政。窗外傳來腳步聲,王鐵柱推門而入,肩頭還帶著露水氣息。

“剛從棲霞村回來,”他坐下,接過茶盞,“那邊百姓問,為何他們的孩子不能和金陵孩童一樣,每日領一碗豆漿?”

林雪擱筆,揉了揉太陽穴:“糧倉尚可支撐三個月,但豆種得從湖廣調,運費比豆價還貴。”

“那就建本地作坊。”王鐵柱道,“用工分抵原料費,讓婦人輪值熬煮。孩子吃飽了,才有力氣讀書。”

“可審計院怕出貪弊。”

“那就把每勺油、每瓢水都記進公示簿。”王鐵柱目光沉靜,“我們不怕賬目復雜,怕的是人心寒了。”

話音未落,陳烈快步進來,手中捧著一封火漆密函。“洛陽急報!黃河決口,在溫縣與武陟之間,淹了十七個村子,災民逾兩萬。周元甫已開倉放糧,但缺醫少藥,請求聯合賑災兵團立即北上。”

林雪霍然起身:“原定十月組建的兵團,現在才六月……”

“等不了那么久。”王鐵柱站起,“命錢有道即刻調度江淮三省信票儲備,優先采購藥材、凈水炭、帳篷布。另傳令各州縣醫護隊,凡自愿赴災區者,每人記一百工分,并保障家屬三月口糧。”

陳烈遲疑:“若有人借機冒領工分呢?”

“真去救人的人,不會計較工分。”王鐵柱望著窗外飄起的細雨,“倒是那些縮在屋里算計的人,才該被工分拋棄。”

三日后,第一支賑災船隊啟程。船上不僅有藥品與干糧,還有五十名女子醫護隊員,帶頭的是曾在抗洪中背過傷員的織工阿梅。她臨行前將僅有的銀簪交給妹妹:“若我不回,拿它供侄兒上學。”岸邊送行的母親們默默流淚,卻無人阻攔。孩子們舉著紙折的小船,放入江中,口中念著新編的童謠:“姐姐去救苦,哥哥守學堂,人人出一份,天地共安康。”

與此同時,京城方向再傳變故。周元甫派快馬送來加急文書:原禁軍統領趙崇山勾結舊皇族殘余,趁夜突襲紫微城,妄圖復辟帝制,已被臨時執政團擊退,但宮城東闕焚毀,三十余名支持共和的文官遇害。信末附有一份名單,皆是被捕逆黨供出的南方“內應”赫然有王鐵柱之名。

林雪看完,臉色發白:“這是要挑起南北猜忌。”

“正是如此。”王鐵柱冷笑,“他們知道我們最怕什么:不是刀兵,是信任崩塌。”

“那你打算如何回應?”

“公開審訊全程。”王鐵柱提筆寫下命令,“請北方特派使節團全程監督,所有口供謄抄三份,一份存檔,一份送金陵,一份張貼洛陽街頭。我要讓天下人看見,連敵人的聲音,我們也敢放出來。”

半月后,審訊實錄送達。其中一段供詞令人動容:一名年輕士兵哭訴,趙崇山許諾事成之后賜他百畝良田、娶官家小姐為妻,他信以為真,直到看見對方私藏的密信上面寫著“事畢即斬參與兵卒,以防泄密”。那士兵跪地叩首:“我原以為能光宗耀祖,誰知不過是條待宰的狗。”

這份供詞被制成木刻版,在南北各省印刷散發。民間議論紛紛,有老秀才嘆道:“從前皇上說‘朕即天命’,如今賊人也學著說‘我替天行道’,可百姓的眼睛亮了,不再聽空話。”更有鄉塾先生將此案編成評書,在村口說唱:“話說亂世雙雄爭天下,一個許你做主人,一個騙你當奴才……”

就在局勢稍穩之際,錢有道悄然找到王鐵柱。“有個事,我一直沒敢說。”他神色罕見地凝重,“咱們的信票體系,有個致命漏洞。”

“你說。”

“不是偽造,也不是擠兌。”錢有道低聲道,“是時間。我們現在發行的信票,都是‘終身可兌’,可誰來保證百年之后的政府還會認賬?若后人篡改制度,宣布舊票作廢,百姓豈不血本無歸?”

王鐵柱沉默良久,忽而問道:“你小時候讀過《春秋》嗎?”

“略識幾段。”

“里面有句話:‘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王鐵柱緩緩起身,“我們要做的,不是讓一張紙永遠有效,而是讓‘信用’本身成為傳統。”

“怎么做?”

“立碑。”王鐵柱眼中閃過決意,“在金陵、洛陽、揚州、成都、廣州、燕京六地,各建一座‘民信碑’,將《民憲章程》全文鐫刻其上,并注明:此約非屬一人一黨,乃億萬生民共有之契。每十年,由全民代表大會推選賢達,對照原件校勘一次,若有改動,須經三分之二代表同意。”

錢有道怔住:“這……等于把權力釘死在石頭上。”

“正是。”王鐵柱微笑,“石頭不會說話,但它站著,就沒人敢輕易否認過去。”

工程隨即啟動。工匠們選用整塊青石,字跡仿歐陽詢楷體,端方峻拔。最動人一幕發生在揚州工地:一位盲童學堂的學生,雖看不見碑文,卻執意用手撫摸每一筆劃。老師問他為何,他答:“我要記住它的溫度,將來講給我的孩子聽。”

冬至前夕,六座民信碑同時落成。儀式上,王鐵柱親自點燃篝火,焚燒了一批庫存的舊式銅錢。“這些金屬曾讓人跪拜千年,”他對圍觀百姓說道,“今天,我們燒掉的不是貨幣,是奴性。”火焰騰起時,人群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然而,真正的考驗仍在暗處醞釀。某夜,王鐵柱正在燈下查閱各地工分報表,忽覺胸口一陣劇痛,筆墜于地。林雪聞聲趕來,見他面色青灰,急忙喚來醫女。診斷結果令人震驚:長期飲食不規律、憂思過度,加之早年征戰留下的內傷復發,已致心脈受損,需靜養半年以上。

“不能倒下。”王鐵柱躺在榻上,仍堅持口述政令,“明年春耕前,必須完成水利圖志編纂,否則汛期又要出事。”

林雪含淚按住他的手:“你若倒了,整個體制都會動搖。”

“那就讓更多人站出來。”他喘息著說,“明日召開緊急會議,提議設立‘輪值執政團’,三人一組,每月輪替主持日常政務,重大決策仍由全民大會定奪。”

“你放心交權?”

“我不是交權,是還權。”王鐵柱閉目輕語,“當初我們起義,不是為了自己掌權,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說話。”

次日清晨,政事堂外聚集了數百民眾,聽說王鐵柱病重,紛紛自發前來祈福。有人獻上親手編織的草鞋,寓意“步步平安”;有老農挑來一擔新米,說是“愿您早日嘗到明年豐收的滋味”。最令人動容的是一位盲童,由母親牽著走到門前,遞上一只陶笛:“這是我用工分換的,吹給您聽。”

笛聲嗚咽,如溪流穿石,似春風拂柳。王鐵柱倚門而立,眼眶濕潤,輕輕接過笛子,回贈一枚刻著“信”字的竹牌:“等我能走路了,去你們學堂上課。”

風波未平,新的挑戰接踵而至。開春之后,南方多地爆發蝗災,雖未及大患,卻暴露了一個深層問題:基層議政代表中,真正懂農事者不足三成。許多決策出自書生之手,紙上談兵,脫離實際。一名老農在巡回聽證會上直言:“你們說‘以工代賑’好,可我家老頭子七十歲了,扛不動沙袋,難道就該餓死?”

這句話如驚雷炸響。林雪連夜召集改革小組,提出“專業議政席位制”:除普選代表外,增設農業、水利、醫衛、工匠等十二類專業技術席位,由行業內部推舉德高望重者擔任,享有同等表決權。此舉初遭質疑,有人譏諷“難道要讓泥腿子決定國家大事?”

王鐵柱在病榻上得知后,提筆批注:“千年前,貴族笑商賈逐利;五百年前,士子嘲匠人造物;今日我們若再鄙視勞動者的聲音,便是背叛初心。”

方案最終通過。首批推舉會上,一位常年研究稻瘟病的老農當選農業代表,他上臺第一句話是:“我不識字,但我認得蟲子咬過的葉子。”全場肅然起敬。

與此同時,北方傳來喜訊:聯合賑災兵團成功堵住黃河缺口,更利用災后重建之機,推廣“共濟工坊”模式災民以勞動換取建材與工具,自行修建房屋,既恢復家園,又積累技能。周元甫派人送來影像卷軸,畫面中,男女老少齊心協力夯土筑墻,孩童在新屋前放紙鳶,天空湛藍如洗。

王鐵柱觀罷,久久不語。良久,他對林雪說:“我們總以為變革始于口號,其實不然。它始于一個人肯為陌生人冒雨送藥,始于母親讓孩子去讀一本沒有皇帝的書,始于一群老人愿意相信,未來的日子不必再跪著過。”

身體稍愈后,王鐵柱重返政事堂。第一件事便是推動“青年巡政計劃”:選拔百名十八至二十五歲的青年,分赴邊疆、礦區、漁村、驛站,實地考察民生,歸來撰寫《民情實錄》,作為政策修訂依據。其中一名叫李昭的少年,從嶺南歸來,呈上厚厚一冊報告,詳細記錄了瑤寨女子無法繼承山林的困境。他在結尾寫道:“她們砍柴養家,卻不能擁有柴山;她們唱歌傳史,卻被排除在族譜之外。所謂平等,不應只停留在紙上。”

這份報告引發激烈辯論。保守派堅持“祖制難違”,改革派則主張“法隨情變”。最終,經三次全民投票,修正案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可在尊重傳統基礎上,試點女子繼承權改革,期限五年,成效顯著者推廣全國。

夏日炎炎,金陵河岸綠柳成行。一日黃昏,王鐵柱獨自漫步至九江大堤,駐足于“人民萬歲”四個鵝卵石大字前。夕陽西下,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仿佛與堤壩融為一體。一名小學生跑過來,仰頭問:“叔叔,這字是誰寫的呀?”

“很多人一起拼的。”王鐵柱蹲下身。

“那為什么要寫這個呢?”

“因為以前,有人覺得只有皇帝才配稱‘萬歲’。”他指著遠處玩耍的孩子們,“但現在我們知道,每一個能自由呼吸、安心讀書的人,都值得活一萬年。”

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蹦跳著離去。王鐵柱望著他的背影,忽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他知道,這場始于貧窮的革命,早已超越了金錢與權力的爭奪。它是一場關于尊嚴的覺醒,一場綿延千里的播種在無數普通人的心田里,種下了“我可以改變世界”的信念。

夜幕降臨,秦淮河上燈火choвa亮起。一艘畫舫緩緩駛過,艙內傳出清朗誦讀聲,是孩子們在練習《公民啟蒙讀本》第一章:“我們生而自由,因協作而成社會;我們各有不同,因尊重而共存。治理國家者,非天授神權,乃民之所托……”

王鐵柱站在岸邊,聽著那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如同聽見春天的河流破冰前行。他知道,前方仍有風雨,仍有暗礁,但只要這聲音不停,希望就不會熄滅。

而這希望,從來不靠金銀堆砌,只源于一顆顆不肯低頭的心。

上一章  |  沒錢當什么亂臣賊子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沒錢當什么亂臣賊子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