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節哀順變!先帝長壽而終,若駕鶴西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國家還需陛下振作!”
身為首席宰相的李峴出來,代表文武百官向李瑄勸慰道。
李隆基的壽命,在歷代皇帝中名列前茅。
本以為李隆基很快就會郁悶而死,沒想到還能堅持到乾元六載,硬生生把以前的太子李亨熬走。
同時,李隆基的死去,也意味著開元天寶的時代徹底過去。
現在是乾元時代,是天可汗的時代。
對許多文人官吏來說,他們覺得這是最好的時代。
生逢堯舜君。
廣開言路,通過政績優劣提拔。不問出身,不擇血脈,讓無數人看到機會。
“如宰相言,朕會振作。繼承先帝遺志,理國安民。”
“先帝遺體小斂以后,在京九品以上官吏,少尉以上軍士。前去興慶宮祭拜。先帝的陵墓安置在奉先縣金粟山,命名為“泰陵”。”
李瑄又向文武百官言道。
泰陵在修建完成前,還不能為李隆基舉行入葬儀式。
殮后先停柩,等待泰陵修建。
歷史上,高宗皇帝于永淳二年十二月駕崩,遺詔令太子即位于靈前,七日而殯。在文明元年的八月,高宗皇帝方才葬于乾陵。
停靈近八個月時間。
在《禮記·王制》中就有明確規定,稱“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
李瑄希望七個月內,可以將泰陵修建完成,對李隆基進行安葬。
在此之前,先在躍龍殿中停柩。
“臣等謹遵至尊旨意。”
文武百官齊聲說道。
“先帝文治武功,功勛卓著,中興開元,四方仰德。今逝去后,廟號、謚號當早做決定,諸位大臣可有建議嗎?”
李瑄向文武百官詢問李隆基的廟號和謚號。
皇帝闡述李隆基的功績,沒有說李隆基的過錯。
很明顯,李瑄不想給李隆基惡謚。
他是李隆基的繼承者,和歷史上相比,李隆基后世的評價不會太低。
因為李瑄收拾了李隆基的爛攤子,安祿山造成的損失只是局部。
就正常而言,李瑄也不能把李隆基的功績否定。
開創基業為祖,守住基業為宗。
李隆基也算為李瑄守住基業,只能是宗。
如果沒有大臣為李隆基立“玄”,李瑄就要為他的廟號立為“玄宗”。
這在謚法上沒有先例,但也不是惡謚、下謚。
也算適合李隆基。
就看世人如何去理解了!
說美謚也好,說平謚也罷,曲解為惡謚也行。
縱觀李隆基的一生,非常復雜。
他對天下的影響太大,開元與天寶的判若兩人。
不論怎么講,他開創煌煌文治,赫赫武功。
最終被內部反噬。
“啟奏陛下,開元盛世,只比我乾元遜色。詩歌、經典、印刷、造紙等皆有大為,又大辦書院,萬邦學生來長安學習,一時無兩。臣請先帝廟號為文宗……”
裴遵慶向李瑄請奏道。
在謚號中,“文”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謚法中對“文”的解釋是: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
最少有二三十種夸贊。
李世民的謚號為“文”。
但不妨礙李隆基廟號為“文”。
裴遵慶實事求是,如果不考慮其他,李隆基的所作所為,當得上文宗。
“臣認為不妥,文是太宗皇帝的謚號,當今不該選文,即便廟號也不可。辟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臣認為先帝的功績,廟號當為桓宗。”
禮部尚書路嗣恭進言道。
關于李隆基的謚號與廟號,二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昨夜都有過苦思冥想。
因為他們知道今日至尊必然會詢問李隆基的廟號和謚號。
官制改革以后,二品以上官吏,才屬于“大臣”行列。
如這種決議的大事,一般都是大臣才能插上話。
和經歷過完整開元盛世的裴遵慶不同。路嗣恭認為,即便是美謚,也要敢于面對李隆基的錯誤。
桓是美謚不假,但是漢代有個漢桓帝,極為拉胯。
以至于后世加美謚會忽略桓。
若以李隆基武功,完全可以稱桓。
但叫桓宗,明顯不符合李瑄的意思。
隨后,又有幾個大臣上奏以和、順、英、景、烈為廟號。
都被李瑄暫時擱置。
“啟奏至尊,開元之年,文化鼎盛,國家富庶,百姓衣食無憂,歷代宰相,皆勤懇任勞。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臣認為先帝的廟號應該為明。”
顏真卿向李瑄奏道。
至尊讓擱置,說明對其他大臣所言的廟號不滿意。
他也試著說了一個。
明,是為美謚。很符合李隆基登基的前二十載。
“明,可貫穿先帝的一生。但朕認為明不適合為廟號,當為謚號。先帝謚號為明皇帝,諸卿以為如何?”
李瑄認同顏真卿給出的“明”。但轉為謚號。
李瑄不喜歡皇帝的謚號,越搞越離譜,最后一連串。
他給李承乾、李象追謚都是單謚。
和李世民一樣。
如李治的謚號為“天皇大帝”,在天寶年間又增謚為天皇大圣皇帝。
李旦的謚號為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李瑄這一脈,是李承乾的后代。都是單謚。
所以,他也為李隆基加單謚。
“陛下英明,明皇之稱,可謂一生。”
大臣們怎么會有反對的意見。
以李隆基為明皇帝,合情合理。
“先帝生前,仰慕道教,有高居無為的經歷。朕認為先帝該有一個獨特的廟號,諸卿認為玄宗,如何?”
李瑄沒再讓文武百官說廟號。他沒有去多解釋玄的寓意,全憑天下人的感覺。
如此微妙,深奧。
讓一些官吏百思不得其解。
也讓一些官吏深以為然。
玄”字本身就有天之意,可以寓意著李隆基如同天神一般,具有無上的威嚴和神圣的地位。其次,李隆基的廟號“玄”還表達了對他的高度贊譽,歌頌其在位期間的豐功偉績和對國家的貢獻。
但也可以認為李隆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含義。
更有對李隆基天寶年間驕奢淫逸、沉迷自我的諷刺。
此號一出,獨一無二。
眾人心知肚明,至尊小宗代大宗,完成對李治一脈的取代。
對李隆基的評價,對李瑄的評價。
功過自由后人說。
“玄宗皇帝泉下有知,一定會庇佑大唐!”
在文武百官沉默、思考的時候,李峴最先完成李瑄的話。
用玄宗廟號,稱李隆基復雜的一生,沒什么毛病。
主要是李隆基的經歷太離奇,最終還失去皇位。
取代李隆基的皇帝,為萬古一人。
李峴預見,千年以后,世人對李瑄的評價高,對李隆基的評價就不會低。
李峴話落后,文武百官一起應和。
“此事且定,待先帝祭祀之日,宣布謚號。待入陵之日,宣布廟號。”
李瑄點了點頭。
沒有再過深究。
按照制度,李隆基小斂以后,祭祀七日。大斂封棺,等待泰陵修好。
在這七日時間,百官要杜絕任何娛樂,以寄哀悼。
一番對李隆基悲痛緬懷后,李瑄才讓宰相們稟告他御駕親征以后的具體事務。
在宰相和九部尚書的齊心協力下,二十四行省,已經規劃完畢,官吏也全部到位。
新的地圖,已經開始繪制。
地方穩定,大部分官吏沒有怨言,聽從行省巡撫的指揮。
只待明年的時候,朝廷放權,使巡撫開始管理行省事務。
監察御史和錦衣衛也查到幾名貪贓枉法的太守,被押送回長安,等待李瑄處置。
李瑄沒有生氣。
這才是正常現象。他相信還有許多害群之馬,藏匿在地方。
每時每刻,都有官吏變得利欲熏心。
什么“天下官吏皆清明”之類的話,李瑄不信。
人性使然,總有一些官吏在利益的圍獵下,懷有僥幸心理。
也有欲壑難填者,不擇手段。
對待貪官污吏,不能松懈。
吏治,就是要不停地反腐,將貪官揪出,以震懾蠢蠢欲動者。
一旦有松懈,害蟲很快就會滋生。
地方官吏精挑細選一批蠻夷諸胡,在長安的大學學習。
波斯王國的文壇領袖阿費夫,帶數百各國學者、工匠、文人,于去年五月到達長安。
逗遛兩月后,前往洛陽到智慧宮。
這些都是波斯以及天竺諸國的頂級人才。
智慧宮,可不是大學。框架建立以后,再想入智慧宮,不僅早有成就,還要有考察。
大唐的學者,也開始向智慧宮聚集。
以洛陽中心,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和大運河。
智慧宮的成果,第一時間將在中原、河北、山南、江南、淮南等地區發展。
李瑄不希望用鼎盛的國家去養兩座城市。
最好每一個行省,都要有一座中心城市,一座副中心城市。
而且李瑄知道,一旦大航海開啟,工業革命開始。
大唐作為攻擊的一方,作為執旗手,一定要在沿海布局。
“啟奏陛下,前段時間,有工匠向工部的工匠司獻上棉布,他制作一種棉花織布機,可以將棉花快速織成布。陛下有詔,任何發明都可以拿到工匠司驗證,如果可以推廣,能夠福澤百姓、提升軍隊戰力,都會有重賞,甚至可封爵位。”
宰相們向李瑄匯報完畢工作后,工部尚書崔光遠出列向李瑄稟告道。
“待先帝七日以后,朕會查驗。若可達到朕心中預期,當有重賞。”
李瑄心中抱有期待。
棉花的問世,使棉布非常有性價比。
西域有些國家會獻出棉布。
但他們的織布效率太差,不適合推廣。
李瑄知道棉織布機構造復雜,如果能改良織布機,專門將棉花織成棉布,對大唐有劃時代的意義。
絲綢,在某些情況下,不一定有棉布好用。
現棉花已經在河南、山西、河北、湖北、齊魯等普及。
其他省份也在試種。
五年內,棉花將開滿大江南北。
雖然李瑄知道棉花織布機遲早會被工匠搗鼓出來,但沒想到這么快。
“回陛下,還有一些工匠有數學、機具之類的東西,臣不甚懂得。但覺得別具一格。”
崔光遠只覺得織布機很實用,他親自觀看過織布機織出的棉布,完全可以裁成衣服,還可以染上鮮艷的顏色。
在李瑄的詔書中,不光光是發明工具,連數學、天文、地理之類,甚至證明某種石頭,有特殊的用途,都可以作用“發明”,向工匠司報備。
李瑄廢除工匠賤籍,廢除商人市籍。
使李瑄在工匠、商人心中,如同上蒼。
他們對李瑄“發明賜封爵”的詔書,深信不疑。
哪怕只得到一個男爵,對原本是賤民的工匠來說,光宗耀祖。
工匠們怎么會不努力呢?
只要有一點奇思妙想,都會拿到工匠司。
地方上的匠人,可以稟告地方官吏,由地方官吏上呈。
發掘“工匠”,如果工匠封爵,也視為地方官吏升遷的依據。
再不濟,地方官府也得給這些匠人盤纏,讓他們來長安試一試。
“朕已知曉。待朕去工匠司時,一并觀看成就。”
李瑄回答道。
種下的種子開花結果,李瑄驚喜不已。
哪怕只是平常之物,甚至沒有絲毫用處,李瑄也會鼓勵其繼續發揮奇思妙想。
“啟奏陛下,自開元十九年以來,設立太公尚父廟,以周代軍師呂尚為主祭,漢代留侯張良為副祭,還有十位名將配享。”
“陛下西收河中,復波斯;北滅回紇;西南滅吐蕃;南撫南詔;北東滅渤海、室韋、靺鞨,降契丹、奚、鐵勒,又平定安賊叛亂,萬國朝拜……臣認為當前國家武備已足,當建立武廟,重新列周代以來的名將。主祭與副祭依舊,原十名將為十哲,再增六十四名將祭祀。”
顏真卿站出來,向李瑄上奏道。
文人想法很多。
大唐不應該只有文廟,還要有武廟。
原本的太公尚父廟中左列為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武鄉侯諸葛亮,唐衛國公李靖,唐英國公李勣。
右列為漢留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楚令尹吳起,趙望諸君樂毅。
在這個時代,這十位是文臣武將心中最佩服的名將,所以為“武廟十哲”。
顏真卿想除了選一些古代的名將以外。
隨至尊“從龍之功”的將領,也要挑選幾位,榜上有名。
當然,祭祀香火只有死了才能享受。
武廟可設七十二名,先加六十四名。逐漸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