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疊加(5k)
賈躍亭從臨港離開的心情很糟糕。
他沒想到俞興完全不吃自己這一套,事實上,自己很早就向這個人示好了,當時就有考慮到未來或許存在的合作空間。
然而,姓俞的當時收鈔票的時候笑瞇瞇,現在卻全然沒有一絲情面。
賈躍亭苦思冥想,不知道自己或者樂視哪里和臨港這邊有過沖突,不管新能源還是移動互聯網,兩邊都一直相安無事啊。
事已至此……
如果是姓俞的,他會怎么做?
賈躍亭坐在車里抽著煙,回想碳硅集團的新車發布會,回想自己親自試乘試駕過的“九州”,心里滿是遺憾和后悔,樂視去年也宣布造車了,但他真沒想到新能源的車真能到做到這種程度。
姓俞的能把車造出來,這并不讓人意外,但能做出這樣好的車,那就太意外了。
擺給大家看的原型車和真正能推向市場的量產車,這是兩碼事。
賈躍亭心里情不自禁的冒出來一個念頭,如果樂視是真的在認真造車就好了……
他有艷羨和不甘,如果樂視能造出那樣的量產車,自己在發布會上的效果絕對比俞興好很多,這個人在舞臺上應該多談夢想,應該多談自主產業的發展。
賈躍亭搖頭嘆氣,但也迅速的拋開雜念,轉而考慮如何更好的把故事說下去,不管碳硅集團的銷量最終如何,這樣的產品出現,對于新能源的故事來說都是一個利好。
他在即將抵達機場的時候得知之前也在臨港的奇點汽車團隊已然前往銅市洽談合作,心里一動便從別人手里要來沈海寅的電話,熱情的與這位前360副總裁聊了許久。
兩人是有共同話題的,既能聊新能源,也能聊臨港這邊的倨傲。
賈躍亭在沈海寅身上總算找回自己的魅力,轉而立即更改決定,打算飛去銅市,看看那邊有沒有助力自己故事的更好機會。
1000塊錢。
車馬費真就1000塊錢?!
邱嘉佑真是震驚了。
碳硅集團的發布會已經結束兩天,除了首日的伴手禮與1000塊錢,還有那一頓飯,臨港真就沒了別的表示!
這簡直辜負了自己給碳硅集團發報道的真心!
當然,因為首日的車馬費沒有“給足”,第一天的報道就是很客觀的情況,大致羅列了“九州”兩個版本的配置與價格,以及正常筆調的臨港見聞,沒有吹,但也沒有黑。
邱嘉佑對俞興的印象不錯,這種情況的“沒有黑”已經是付出了真心。
只是,不管自己還是同行,確確實實都沒有后續的
費用,那就真讓人惱怒了。
2月24日,邱嘉佑再度探訪碳硅集團,這次不是到臨港,而是去看它位于申城浦東世紀匯購物中心的線下門店,打算積累后續報道的素材。
他是上午11點抵達的門店,然后就被這里的客流量給震驚到了。
今天不是周末,周二的工作日時間,門店這里竟然幾乎算是座無虛席。
邱嘉佑沒有表明記者身份,只是與一部分臉上帶著好奇的人一樣湊到店里的展車附近,別人看車聽講解,他則是看別人。
“九州Pro疊加國補和申城補貼,再加上現在還有的小定現金優惠,落地28.68萬,它就是這個價位的配置最豐富的中大型SUV,沒有之一。”
“這樣比較可能不合適,但很直觀,2015款的奔馳E,我就不說E200和E260的配置了,就說E320L,它指導價是59.8萬,門店優惠8萬左右,落地要67萬左右,可是,它沒有車窗一鍵升降,沒有后排獨立空調,沒有自適應巡航,沒有電動后備箱,沒有無鑰匙進入,沒有后排獨立空調……”
“我不是想攻擊奔馳,我只是想通過對比來更為直觀的展現我們在首款車上的誠意。”
碳硅的員工站在車前侃侃而談,既沒有拿價位更靠近的漢蘭達對比,也沒有拿奔馳SUV對比,而是用了一款影響力更廣泛的車型。
這時,人群中有人笑道:“奔馳這也沒有,那也沒有,但我就是想買奔馳怎么辦?”
車前的員工微微一笑:“這位先生,沒問題,等會我們可以加個微信,我可以幫你找找奔馳更優惠的價格,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在奔馳4S店。”
人群發出笑聲,這位對奔馳的熟悉好像就能理解了。
邱嘉佑是在發布會那天就知道碳硅集團誠意的,他又聽了一會,端了一杯碳硅員工遞過來的熱咖啡,一邊溜達看門店里的宣傳物料,一邊豎起耳朵聆聽潛在客戶的討論。
靠近窗邊坐著的明顯是一對情侶,不知是否結婚,但看起來還挺年輕。
女:他們試駕好慢啊,怎么不能多開幾輛車呢?
男:店里要放靜態的,外面沒法放太多吧,我還真沒想到,來看車的比那邊的奧迪都多了。
女:奧迪新車里的味太大了,我覺得這個上面寫的那個PM2.5過濾挺好的,剛才坐車里也沒什么味。
男:說是環保材質,不知道里面都是怎么用的。
女:反正奧迪是PASS了,我不喜歡,這個車還有一點我挺喜歡,它上面摸起來很軟,都是毛毛。
男:那叫翻毛皮。
女:奔馳有嗎?
男:奔馳沒有。
女:奔馳那么豪華,怎么沒有呢?到底誰是豪華車啊?
;男人仿佛被問住了,過了一會才給出一個答案:當然是奔馳,能用更少的東西賣給你更貴的價格,這才叫豪華啊。
邱嘉佑端著咖啡,差點笑噴出來,再側頭看,旁邊的女人也無言以對了。
他仔細觀察了幾眼,瞧見這對男女的手上帶著婚戒,看起來是已經成家了。
邱嘉佑這么在碳硅門店里徘徊許久,或是聽見對免費牌照的討論,或是聽見對豐富配置的詢問,或是聽見對新能源未來的擔憂,但大部分確實都在認真了解,而不是單純的看熱鬧。
碳硅這車的市場反響還真不錯?
邱嘉佑心里升起憂慮。
中午就在附近吃飯,還沒吃完便接到總編的電話,詢問碳硅集團的一線市場反饋。
邱嘉佑老老實實的說著感受:“這個車剛上市,熱度真不錯,我看碳硅員工的嗓子都啞了,估計前面兩天的客流量也很好。”
電話里詢問:“能拿到更具體的銷量情況嗎?”
“我加了他們銷售的微信,在店里問的時候沒問到,晚上回去的時候再套套話。”邱嘉佑說著小計劃,又憑借自己的經驗給了個模糊的評估,“就現在這種情況,碳硅的門店就20家,我感覺第一個月或許是能賣個大幾百輛的。”
不管后續的報道內容怎么樣,他現在都是在對客觀現實討論和分析。
大幾百輛絕對是邱嘉佑的夸贊,乃至于他把這話說出來都覺得自己過于樂觀了,30萬上下的大幾百輛是什么概念?
現在新能源單月銷量前列的眾泰集團,它一輛車就落地幾萬塊錢,也就幾百輛而已。
碳硅集團如果能穩住單月大幾百輛的銷量,虧肯定是虧,但后續降降價或者繼續推更便宜的車型,也應該能發展的不錯,畢竟,Pro滿配式的配置完全可以減配一部分。
電話的另一端沉吟了好幾秒才說道:“百曉生上面有消息,說是碳硅集團這款車的反響十分之好,據說小定數量都有幾千了,你覺得這可能嗎?是不是臨港想炒作啊?”
邱嘉佑愣了愣,數千小定?
21號上市到現在,滿打滿算就四天時間,一款新能源的新車能拿到數千小定?
這是什么概念?小定轉大定,大定轉鎖單,單周就好幾百?單月一兩千?
二線豪華品牌也不過如此了吧。
他念頭只是一轉就斷然否定道:“不可能!絕對是造勢!我在碳硅的4S店里觀察了,很多人都是在問在看,真正簽單的沒看到多少,小定也是能退的!”
電話里對于自家記者親眼的判斷是比較相信的,也是說道:“我也覺得不可能,碳硅這個車給的東西挺多,但買車的壓根不需要那么多,什么電視,什么冰箱,完全沒必要,就是噱頭。”
邱嘉佑“呃”了一聲,有
點小小的不同意見:“我覺得冰箱還行,冬天喝點熱的,夏天喝點涼的。”
電話另一端不置可否:“你下午再看看,這兩天有空再去臨港采訪采訪。”
邱嘉佑應了下來,掛斷電話之后琢磨這個消息,還是覺得不靠譜,覺得百曉生上面那幫搞互聯網的壓根不知道汽車行業里這種定價和銷量的概念。
他吃著飯,刷著抖音,忽然刷到一條九州Max的提車視頻,心里冷不丁冒出一個念頭,萬一呢……
萬一的話,那碳硅集團就更應該和媒體搞好關系。
邱嘉佑這么一想,倒覺得自己應該期待碳硅的銷量上去了。
“俞總,俞總,長城的王總剛才還給我發消息呢,問我們網傳的小定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會議室里來參會的副總裁崔之愚興致勃勃的趁著還沒開始,聊到一個新情況。
百曉生論壇上面有人透露消息,聲稱碳硅集團首款車型的市場反饋火熱,已經積累數千個小定,而這立即引起論壇網友的討論,畢竟,己方算是碳硅集團的半個娘家人。
問題在于,“九州”的定價注定它不會取得那么好的成績。
因為……過去沒有自主品牌做到。
沒有也就意味著市場是需要被敬畏的。
然而,這則爆料有鼻子有眼,發帖人雖然披了馬甲,但和質疑的網友懟了幾句之后竟然拍了張供應商的物料單,轉而倒是讓部分人將信將疑了。
碳硅集團的員工是幾乎不上百曉生論壇的,一是知道后面就是自家老板,說是匿名馬甲,但怎么也匿不到老板頭上,二是本身屬于制造業,也不怎么和“互聯網的茶水間”貼合。
所以,在碳硅發布會的四天之后,關于銷量的反饋率先通過供應鏈的員工爆料出來。
俞興饒有興趣的問道:“王總倒是挺上心,你怎么回答她的?”
“王總是我的老上司,她問我……嘿嘿。”崔之愚笑道,“我就回了句‘一眼假,怎么可能啊’,她就沒動靜了。”
崔之愚說的是真話。
確實一眼假。
截止到2月24日傍晚,碳硅集團的九州積累的小定數量已經破萬,第三天和第四天相較于前兩天雖然趨勢走低,但加起來也有三千多,最新數字就是10519。
目前擺在碳硅集團的一線市場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消化能力,20家門店的承載能力有限,這也被認為是后面兩天小定數據走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司正在努力推進建設江浙滬地區的新門店,預計將會在下個月中下旬起到部分緩解作用。
同時,九州銷售遇熱的情況也對臨港這邊提出一個問題。
這種局面是否是可持續的?
如果是,工廠生產線要不要進行簡易的擴產?
碳硅工廠生產線的規劃產能是6萬/年,這個數據的基礎是常規的雙班制,而如果后續銷量一直緊俏,生產線可以改為壓榨產能的三班全負荷,再加上對工藝的優化,極限產能可以逼近到10萬左右。
行業里正常來說,這樣也就是應對短期的訂單峰值,比如季度促銷,也不會真就全年都這么搞。
所以,如果碳硅集團的首款車型真能持續熱度,6萬常規產能的生產線就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了,建設第二條生產線需要更多的資金與更長的時間,不用新增核心設備和擴建廠房的簡易擴產就成為一個備選方案。
比如,焊接或涂裝增加12個臨時半自動工位,增加物料緩存區來減少等待,與一線銷量體系配合來增加相同車型的批量生產。
簡易的擴產大概只需要投入生產線10的成本,預計可以把常規產能從6萬擴增到8萬左右。
俞興聽著大家的討論,一方面是對不同擴產方式的確定,一方面是對市場熱銷情況的忐忑。
九州面世的效果都出乎了俞興的預料,更何況是崔之愚、蔡俊輝等人。
決定著擴產方式的關鍵就在于對九州未來市場的判斷。
崔之愚總結了目前的情況,詢問負責銷售的蔡俊輝,想聽到一個比較靠譜的判斷。
蔡俊輝是從大眾跳槽過來負責建設銷售體系的,他聽著副總裁的問題,沉吟再三后還是沒敢說出答案。
他覺得九州的熱度可以持續,但是……九州熱度能持續總覺得違反行業常識。
他當初跳槽來公司,覺得老板口中那個“5萬輛”都是難以實現的目標,現在擴產不就是認為今年的銷量可能已經不止于5萬輛了嘛。
如果超過5萬輛,擴產一是緩解今年的交付壓力,二是為明年的銷售做準備。
崔之愚見蔡俊輝不說話,有些不滿道:“蔡總,你猶猶豫豫的,你就說唄!”
蔡俊輝一咬牙,說道:“我覺得能持續!”
崔之愚點點頭,剛要說話就見對面改了口。
“嗯,也不一定,這個市場情況……”蔡俊輝瞧見老板的視線掃過來,忍不住又改了口,提到一個競品的存在,“漢蘭達年度改款要在4月上市了,它很可能會對我們造成沖擊。”
漢蘭達的七座車型是九州一個比較直接的競品。
九州沒上市之前的研判里是這樣,蔡俊輝連續四天泡在一線的觀察也證明不少家庭客戶確實在考慮漢蘭達,還提到對改款車型的等待。
“漢蘭達的競爭問題,它只是一個年度款,不是全新改款,頂多是針對去年的第三代微調。”崔之愚皺眉道,“它能調什么呢?搞個電尾
,搞個座椅通風,我不覺得它會造成比目前車型更大的競爭壓力。”
蔡俊輝搖頭道:“我只說我在門店里看到的,以家庭為主的客戶確實在等漢蘭達,我們不能輕視漢蘭達,它在一線都是要加價兩三萬才能提的車。”
崔之愚冷笑道:“就是這種加價才會把更多的客戶往我們這里趕,我從始至終都相信我們汽車產品本身的競爭力,現在只是需要時間。”
會議室里出現爭論。
俞興聽著這樣不同角度的聲音,思考良久后忽然問出一個問題:“你們說,我們有沒有必要討論第二條全新生產線的建設?”
老板這話一出,大家都安靜了下來。
支持簡易擴產的激進派覺得老板過于激進了……
九州確實品質夠硬,反饋優秀,但也不能這么樂觀吧。
俞興的提議沒有得到太多具體的回應,會議室里關于簡易擴產的討論卻忽然像是按下的加速鍵,大部分人都開始支持簡易擴產的決定。
主要問題是樂觀與更樂觀這兩派的選擇嘛。
下午六點半,天色已經黑了,會議結束。
崔之愚一邊收拾東西,一邊沖著老板笑道:“俞總,還是你的辦法多,你一提新的生產線,大家都覺得簡易擴產可以搞,雖然暫時影響點產能,但現在反而是最佳時間。”
俞興皺了皺眉:“你以為我是在開玩笑呢?”
崔之愚收拾東西的手停住了。
他看著老板,張了張嘴又立即閉上,會議室里不是兩派,而是三派,樂觀、更樂觀、最樂觀。
崔之愚收起文件:“那個,俞總,呃,餓死了,我先去吃飯,生產線的事,咱們忙完這一陣再討論。”
俞興瞧著副總裁溜之大吉的身影,搖了搖頭。
他今晚不在食堂吃飯,連續加了四天班之后得回家吃。
只是,就在俞興回家的途中,他接到了來自比亞迪王川福的電話,詢問的也是網傳的碳硅集團小定數字。
俞興考慮三秒,覺得過幾天的周榜也要出來了,現在沒什么好瞞的,直接告訴了對方:“那個不準了,現在已經過萬了。”
電話里的王川福出現一個明顯的破音:“什么?!俞總,你……”
俞興確認道:“真實數字。”
王川福陷入巨大的沉默。
與之同樣沉默的是辦公室里好奇的數位高管,正是他們攛掇著老板詢問消息的真偽。
此刻聽著臨港的答案,心情忽然變得比較奇怪,不是,哥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