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姜緣與蕩魔天尊在武當山太和殿中相見,一見如故,見之如見己,一番暢談,說至修行道心及世間多有修行人不法之事。
姜緣聞聽玄帝有言,有法以約束不法者,他即問其詳情。
蕩魔天尊搖頭說道:“有些思緒,然終有不美之處,故尚需些光陰。”
姜緣說道:“不知玄帝可能與我說道一二,是有何處不美?”
蕩魔天尊道:“自無不可,我本以見世間,親書律法,震懾不法,然我靜享武當山,坐鎮太和殿,震懾我南瞻部洲并北懼蘆洲作祟妖魔,若我離去,恐妖魔生頑,起了災禍,故不得親見世間,只以部將去世間所見,終有不美之處。”
姜緣道:“若玄帝不棄,我可代你以見世間。”
蕩魔天尊喜道:“若是真人這等以見世間,自當聞見不法處何在,但恐擾了真人清修。”
姜緣道:“不曾有擾,若教修行者,安心修行,不法者受及懲戒,乃大功也,助之如助我。”
蕩魔天尊拜道:“既如此,勞煩真人,請真人受我一拜。”
姜緣起身回禮,道:“玄帝不必多禮。”
蕩魔天尊道:“真人親臨世間,當得我一拜。”
姜緣道:“當不得。說來,果如玄帝言說,世間不法者甚多,許正是要律法,以成震懾,方能教其安心修行,否則在閻浮世界修行如此,修行將功成,白日飛升后,亦是如此。”
蕩魔天尊說道:“正如真人言說,天庭之中我所見不法者,亦有不少,如昔日那天蓬元帥那般,掌權天兵,不收凡心,犯下如此大罪,教人唏噓。”
姜緣說道:“待我歸山收整一方,那時便下山親臨閻浮世界。”
蕩魔天尊道:“有勞真人,但請真人在我武當山上中享些時日,好使我一盡地主之誼。”
姜緣欣然應允。
真人遂留太和宮中一二月,二人談經說法,印證彼此,真人三家本如然,天尊大羅道法玄,各取所需,情投意合。
待是一二月后,真人本教歸山去,蕩魔天尊絕不肯放,再留真人居一月后,方才準真人離去。
姜緣駕祥云,少頃間行至靈臺方寸山,入了三星仙洞,拜見祖師。
真人入靜室之中,與祖師相見,他行得大禮以拜,將悟空的事情盡述一遍。
祖師聞聽悟空修行有進,言說‘齊心協力,不生二心’之言,倍感欣慰,說道:“這猴兒能有今日這般,童兒功不可沒。”
姜緣道:“乃師父教導之功,再者悟空師弟有些靈性,方才有今時修行再歸正道之說。”
祖師道:“你之功勞,我看在眼里。”
真人不再多言,再與祖師言說蕩魔天尊之事以及親往世間見不法事。
祖師聞聽,笑道:“此乃好事,于你有些幫助,童兒可前往,炮制金丹之事,往后等些便是。”
真人道:“師父,弟子正覺‘助其如助我’,故相助之。”
祖師道:“此事與我好處,遠不止如此,你且安心前往,歸來時再是煉丹便是。”
姜緣深深的唱了個喏。
祖師再道:“童兒,南瞻部洲尚是好說,人禍常有,然妖邪氣尚不算成大禍,若入北懼蘆洲,方是要當心。”
姜緣道:“勞師父掛念,弟子定當戒備。”
祖師道:“只須起戒心便可。你今有甚深法力,斷無精怪能奈你何。”
姜緣靜心聽著祖師教誨。
待是祖師說完,他方才離了靜室,去往丹房之中,將他要外出的事情與之盡述,并詢問金角銀角要在府中還是返回天界。
金角銀角選擇在府中靜等真人歸來。
真見問道:“大師兄,今去可需師弟與你同往?”
姜緣道:“師弟,無需這般,你且安心在府中修行,若有閑時,替我照此看重陽。”
真見自是領命。
姜緣在府中歇息了二三日,便是離去,將紫袍穿上,頭戴七星寶冠,拂塵,戒尺,豫鼎一物俱是隨身。
真人方才走出府中,他本教往翠云山走上一遭,他尚未踏云離去,忽是心有所感,朝天外張望而去,但見有云霧自遠而來。
“真人,真人!”
云霧散去,見著龜蛇二將在近前。
姜緣問道:“二位將軍怎至,可是玄帝有何事情?”
龜蛇二將手捧一劍,說道:“真人,奉玄帝令,取七星寶劍與真人。玄帝有言,真人代之行走閻浮世界,但有危難,與此寶劍同真人護身。”
說罷。
龜蛇二將手捧七星寶劍,遞與真人。
姜緣沉吟許久,將七星寶劍接過,說道:“勞二位替我拜謝玄帝。”
龜蛇二將說道:“定會替真人轉達。真人,此七星有水火之力,若遇妖魔攔道,只消將劍一指南方,真火自來,聽從號令,將劍一指北方,真水自來,聽從號令。”
姜緣應了一聲。
龜蛇二將再三拜禮,方才退去,駕云霧往武當山歸。
姜緣細細一看七星寶劍,但見其上道氣濃重,定是一見不可多得的寶貝,他將寶劍懸于背后,手拈拂塵,腰間系著戒尺與豫鼎,將山間白鹿喚出。
白鹿得令即出,行至真人身前。
真人翻身上背,說道:“鹿兒,往翠云山而去。”
白鹿道:“是,老爺。”
白鹿足下起云,乘著真人上天,往翠云山而去,他駕云速度較往前,大有長進,快上許多。
姜緣乘鹿背,問道:“鹿兒,近來修行可有長進?”
白鹿乘云,搖頭道:“老爺,近來修行不曾有長進。”
姜緣笑道:“我見你本事有長進,怎說修行不曾有長進?”
白鹿道:“老爺,我的修行較之老爺,牛王,差之遠也,故那等微末,不敢言之長進。”
姜緣聞聽,笑著輕撫白鹿,不曾有言說,心中暗道白鹿修行大進。
不消二日。
白鹿終是行至翠云山,牛魔王聞聽真人再臨,遂與羅剎女,紅孩兒出府相迎,將真人迎入府中,設席以待。
牛魔王以真人為席尊。
席間,姜緣問道:“牛王,那豬八戒可曾放歸了?”
牛魔王說道:“老爺,自是放歸,留在府中餓些時候,教他不敢再胡言胡語后,便將之放歸,使其西行去了。”
姜緣說道:“如此便好。”
牛魔王道:“老爺,我見那取經數人,除我那賢弟外,余者,難以功成。”
姜緣笑問道:“怎說?”
牛魔王說道:“那取經人一眾,除賢弟外,豬八戒不修口德,木母作祟,那唐僧貪嗔癡俱全,不似高僧,沙悟凈好些,然只得苦工罷。”
姜緣說道:“道常在。取經人一眾的路,已在前方,若是不聞,怨不得旁人。”
牛魔王拜道:“老爺,受教了。”
姜緣說道:“今我來,乃有一事,須你下山同我前往,為護法神。”
牛魔王聞聽,不問事由,起身告辭,少頃間歸來,穿戴盔甲,手執混鐵棍,說道:“老爺,這便前往,可須我麾下兵馬?若是須得,我可調兵遣將,與老爺共往。”
姜緣道:“無須調兵遣將,你與我一同便是。此去為閻浮世界走一遭,不消大動干戈。你可與妻兒道別,我在山中歇息數日,那時再走。”
牛魔王只說不敢誤事,即刻前往。
羅剎女亦言說,山中有他,斷然無亂。
故姜緣不再多說,離去山中,他騎在鹿背上,牛魔王護法在旁,半云半霧往南瞻部洲而去。
話表取經人一眾,行過八百里火焰山,腳力不緊不慢,往西而去。這西行路難行,取經人一眾行至一國,慢了腳步,細細觀看。
唐僧停馬觀看,但見前方隱有熱鬧繁華氣象,他問道:“徒弟,那前方是那一國?怎有這般不輸中天氣象。”
行者駕云霧至半空遙觀,見那國中有些神氣,但隱有兇氣其中,國內繁華熱鬧,正是個好國度,那城上有碑文是以‘寶梁’二字。
行者復落地,說道:“師傅,那前路是個寶梁國。”
唐僧道:“不曾聽聞寶梁國。”
豬八戒挑擔上前,說道:“師父,此路大小國度,不知幾數,怎個師父都曾聽聞不曾。”
沙悟凈道:“師父自中土而來,見多識廣。”
行者笑笑不語。
唐僧道:“徒弟們,既是前路有大國,我等入內,倒換關文,再者住宿一晚。”
行者道:“師傅,倒換關文無事,但我見國內神氣中隱現兇氣,故只得倒換關文,莫作他事。若真有難事,亦須上前來求拜,我等再助之。”
唐僧道:“依你,依你。”
行者笑道:“但請師傅謹記。”
取經人一眾再是向前而去,剛要入內,有一老者忽是在遠處,叫道:“那西進的長老,且暫住了,莫要入內,恐要妖邪害命。”
唐僧聞聽有妖邪害命,大驚失色,險些跌下馬來,幸是行者扶住了,不使受傷。
行者將唐僧扶穩,與之叮囑莫要亂走,遂走上前拜禮道:“老先生,我這廂有禮了。”
老者扯住行者,說道:“長老,莫要入國,若是入國,必遭害也。”
行者道:“老先生怎說這等?”
老者說道:“你等西進,一副和尚裝扮,可是東土來的和尚?”
行者道:“老先生,我等正是東土大唐來的和尚,正為去西天取經而來。”
老者說道:“國中有妖邪,早有風聲,要害一伙西進的和尚性命,定是你們。”
行者聞聽,笑了笑,睜圓火眼金睛,扯住老者,說道:“你是那里的神圣,將姓名道來。若等閑生人,莫說報信,便是見了我這一眾相貌丑陋,必是生畏,豈會如你這般。”
老者聞聽,知了敗露,他搖身一變,成了一三尺老兒,行得大禮拜道:“寶梁國外智賢山土地拜見大圣。但請大圣恕罪,唯恐驚擾大圣,故以生人模樣來言說。”
行者笑道:“無罪,無罪。既你言說國中有妖邪,且與我細細說道,這是個甚國,里邊是個甚妖精?”
土地道:“大圣,此乃是寶梁國是也。此國國母乃是一妖精所變,迷了國主心智,禍亂國中,曾聽聞大圣一眾將來,又聞金蟬長老之肉,食之長生不老,故早有吩咐,捉得東土來的和尚,那國母是甚妖精,小神不知,望大圣恕罪。”
行者道:“怪不得老孫見國中有些兇氣,原是國母乃妖精。此寶梁國有妖精作祟,禍亂國中,為何還如此繁華?”
土地道:“大圣,此國有些來頭,昔日極為繁華昌盛,較中土不遑多讓,若是大圣早些年數來,見之更為繁華昌盛。”
行者道:“你與我細細說道,此國有什么來頭。”
土地說道:“大圣,你可曾聽聞昔太上老君西進函谷關,化胡為佛?”
行者點頭道:“自是聽聞,乃千年多前的舊事,我門中大師兄那時亦曾跟隨太上老君西行,此國與老君有甚關系不成。”
土地躬身說道:“此事與廣心真人亦有些緣故。”
行者道:“你快些說道。”
土地說道:“太上老君西進,傳一書于一人,那人即為智者,曾教導于寶梁國,使其知禮。后廣心真人亦曾途徑此地,在國中教導多時,使其昌盛,那時寶梁國方有大興之相,寶梁國國人曾使真人留名,真人只道‘不必留名,若后有智者,那即是他’,后便離去,從那之后,寶梁國敬重智者,故智者頻出,國家昌盛,方才有如今妖精亂國,仍是繁華之相。”
行者道:“不想有如此緣故,勞你前來報信,我知得此事,定小心戒備,不使妖精害命。”
土地拜道:“不敢,不敢。若大圣無事,我這便退去。”
行者擺手道:“你且去,且去。”
土地不再多言,鉆入地中,消失不見。
行者遂返身,回一眾前,將先前那土地所言悉數與唐僧等述說。
唐僧聞說,心憂不已,說道:“徒弟,此國國母乃是妖精所變,這可如何是好,我等怎樣過得此國?莫說倒換關文,便是性命都難保全。”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