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題詞》
黑暗的時代
也有歌嗎
是的,也會有歌聲響起。
唱著黑暗的時代。
《這一年》
這將是被談論的一年。
這將是諱莫如深的一年。
老人看著年輕人死去。
蠢人看著聰明人死去。
大地不再孕育,只吞噬。
天空不再下雨,只下鐵。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關于《一個工人讀歷史的疑問》這首詩歌在這年頭意味著什么,簡而言之,在過往的歷史當中,歷史領域幾乎全是所謂“英雄史觀”的天下,認為歷史完全由極少數的人所創造。
即便有重視“人民”的思想火花,但它們往往是零散的和不成體系的,并且往往同其它東西糾纏在一起,而所謂“人民史觀”作為科學理論誕生的關鍵時期,便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吸收前任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
就像1845年出版的《神圣家族》中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接下來要出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則是做了更深一步的闡述。
當然,這里只是最簡要的概括,所謂的“英雄史觀”和“人民史觀”也是最籠統的提法,能夠深入展開說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但有一點毫無疑問,在壓迫與剝削日益嚴重的1845年,這一思想無疑足夠的激進和先進。
而要說這首詩對于現實的意義的話,簡單來說,這年頭的底層人民雖然因為受不了嚴重的剝削而自發地開始抵抗,但他們尚未明確自己的位置,尚未弄清楚內心那種模模糊糊的意識。
那么這首通俗易懂卻又有種莫名的幽默和史詩感的詩歌,無疑會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在某些群體傳播,并且進一步點燃一些本就存在的東西。
對于這方面的影響,蒲魯東在聽到這首詩后的幾天時間里可謂是看得清清楚楚。
首先他本就在研究和思考這方面的內容,其次以他的社交圈子,他無疑同巴黎的各種革命團體和革命勢力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
于是在這些天里,蒲魯東一邊觀察著各種現象、搜集著各種信息,一邊心情復雜地記錄著一些東西:
“難以想象,一首并不算復雜的詩歌竟然能在工人乃至更多的人那里激起如此熱烈的反響,它對大眾的教育和啟發或許還要遠超一些晦澀的理論著作。
我已經聽到一個連字都不識的工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凱撒打敗了高盧人,他該不會連個煮飯的都沒帶吧?那如果沒人給凱撒煮飯呢?凱撒會怎么樣呢?
這首詩雖然簡單,但它的思想無疑是深邃且深刻的,而正因為它的外在如此簡單,才能在第二天聽到越來越多人的傳誦和討論,聽到越來越多人討論那位不知何時離去的神秘詩人”
“起初巴黎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派別能想起自己的組織里竟然有這樣一號天才人物,但等一些人漸漸回過神后,這位天才人物竟然同時是好幾個派別和組織里的人了”
“有人按照那位神秘詩人遺留下來的原稿將這首詩不停地抄錄,我聽說有人想專門為這首詩制作出一些小冊子在巴黎分發.”
“這首詩的持續傳唱和引起的熱烈反響已經引起了巴黎警察和更上層的人士的注意,我聽說了他們對這這首詩充滿了憤怒和厭惡的討論:褻瀆歷史、煽動等級仇恨、破壞社會和諧,將恢弘的歷史拉入下賤的泥潭。
這樣的討論固然不公正,但似乎也正好說中了它的一些負面影響,它引起了某種兇惡的情緒,這對現實未必有利。”
“加布里埃勒杜布瓦聽到這首詩后非常興奮,他迫切地想要見一見這位詩人,然后親自為這首詩歌譜曲,只可惜他想要見一見這位詩人的愿望注定是要落空了,但他的曲子已經提上日常了,我聽了一段,非常有力量.”
“我相信有太多太多的人跟我一樣,想要找到這位詩人并同他談一談,但我們目前唯一能得到的線索只有一個普通的名字:米歇爾。這位詩人似乎足夠的小心和謹慎。”
蒲魯東在記錄這些東西并且思考著很多重大的問題的同時,也是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那便是他還未給那位名為卡爾的青年回信。
而他在抽空寫回信的時候,腦中不由得就閃過了這些天的所見所聞,因此他在認真思考了一會兒之后,終究還是在信中提到了這件事:
“.還想談一下最近在巴黎出現的一位神秘的詩人。我覺得您大概會十分喜愛這首詩歌,它的正文如下.我同樣贊賞它,但對它引起的反響,我暫時持保留態度”
當蒲魯東觀察和應對所有這些事情的時候,最近外出活動少了許多的米哈伊爾雖然不會直面這些事件的沖擊,但得益于這年頭的巴黎警方有在報紙頭版懸賞通緝犯的小愛好,米哈伊爾還是在有一天看到了類似這樣的一段描述:
“應巴黎警察廳要求,近日一男子在圣安東尼郊區公然發表挑動階級仇恨、質疑社會秩序的煽動性言論,已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任何提供線索導致其被捕者,將獲贈五十法郎賞金.”
米哈伊爾:“.”
不是哥們,你玩真的啊?
而且為什么只有五十?
不過賞金這么低線索又這么少,估計是沒啥大事。
事到如今,米哈伊爾在巴黎也能稱得上一位體面人了,還能被這點小麻煩給困住了?
雖然事情應該不大,但米哈伊爾看著報上的新聞還是忍不住嘆了口氣。
怎么感覺我的膽子越來越大了.
今天敢念詩,過幾年還不知道會干出什么事呢.
當然,真要說的話,米哈伊爾倒也清楚這其中的緣由,但這種心態上的微妙變化確實很難用語言形容出來。
正當米哈伊爾沉浸在自己的思緒里的時候,突然,一陣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就在米哈伊爾開始思考外面站著的到底會是什么人的時候,屠格涅夫那熟悉的聲音就已經響了起來:
“米哈伊爾,是我。”
聽到這個聲音,米哈伊爾頓時就松了一口氣,而等他為屠格涅夫開門后,屠格涅夫還未進來就已經有些激憤地說道:
“巴黎的這些先生們變臉的速度真是一個比一個快,簡直比你筆下的變色龍還要可笑!
之前對你大多都是稱贊,現在即便你提出的文學理論并沒有什么攻擊性,他們還是一窩蜂地圍了上來,就仿佛你犯了什么十惡不赦的罪似的!巴黎人的心胸真是無比狹窄。”
屠格涅夫所說的事情,自然便是此前文學宣言引發的反響。
等到了今天,便是米哈伊爾從屠格涅夫手中接過的雜志上的那些批評文章了:
“所謂的‘現實主義’,不過是為粗俗不堪的現實所立的丑陋墓碑!藝術的神圣使命在于提煉自然之美、升華人性之理想,而非像宣言里說的那樣,描寫庸俗、骯臟的現實,并將其稱為‘真理’。這并非真理,這是對美的褻瀆,是對藝術殿堂的玷污!”
至于對米哈伊爾另一個宣言的批評便是:
“.它仿佛是一場高燒患者的噩夢,企圖用模糊的迷霧和扭曲的象征來取代清晰的形式與崇高的思想。藝術需要的是能夠被心靈理解和感動的形象,而非這種個人化的、無法破譯的密碼”
像這樣的批評,米哈伊爾這段時間其實已經看到過不少了,甚至說,當他的這些宣言越來越受關注以及他那天在巴爾扎克家的言論傳出去后,這對他在巴黎的社交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響。
舉個例子的話,雨果在得知這些事并且看了米哈伊爾的那些宣言后,他對米哈伊爾的態度便稍稍冷淡了一些。
對此米哈伊爾倒是也能理解,畢竟真要說法國浪漫派有什么領袖人物的話,那么雨果無疑是最有聲望的人選,而他本人無疑也是靠著浪漫主義的潮流發家乃至有了今天的地位。
米哈伊爾在法國搞出新的宣言,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在對雨果騎臉輸出。
當然,米哈伊爾的文學宣言影響的不只是浪漫派,可以說,當法國的文人們稍稍有些回過味來的時候,為了打擊米哈伊爾這個企圖在法國宣揚他的新文學理念的俄國人,法國文化界的學院派、古典派、浪漫派和許多傾向不明的藝術家們統統聯合起來了。
還是那句話,提出新的文學主張本來就容易遭到傳統勢力和既得利益者的打壓,更不用說米哈伊爾還是一個外國人了。
好在是米哈伊爾的意圖不算太明顯,再加上前段時間積累下來的人脈,總之就連雨果這位浪漫派領袖也并未公開反對米哈伊爾的這些文章,只有在私人聚會里才簡單發表了一些意見:
“這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但是不可否認,這些不成熟的想法也有它們的價值所在.”
至于這些想法到底成不成熟
就像米哈伊爾此時此刻笑著對屠格涅夫說的那樣:“伊凡,倘若這些文章真的只是一堆胡話,那它們本應成為巴黎沙龍當中的一樁笑談,又怎么會像現在這樣,讓一些先生接二連三地寫文章表示反對呢?”
“嗯?”
聽到米哈伊爾這番話的屠格涅夫先是一愣,接著便若有所思的回道:“你的意思是說,他們越反對你,越能說明你說的是對的?”
米哈伊爾:“?”
怎么感覺有點莫名的耳熟
“米哈伊爾,這樣說或許也是正確的,就像最近這段時間,我其實也經常聽到巴黎文化節的許多年輕人們熱烈地討論你的理論是否具有可行性,他們有人似乎真的愿意按照你的方法論去嘗試一下。
畢竟就像你在文章里說的那樣,文學理念和文學形式是必然會進行自我革新的,而使用另一種表達方式或許會更有可能走進文學的深處.”
說到這里,其實也從米哈伊爾的那些理論里得到了不少啟發的屠格涅夫忍不住點了點頭,但與此同時,他還是有些懊惱地說道:
“但還是太可惜了,你想想,你剛來巴黎時未必有多大的名聲,可就在前一陣子,大半個巴黎文化界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你了!而且大多都是稱贊你的聲音。
可恰巧就在你規劃著要離開的時候,巴黎反倒充滿了對你的批評。而且如果不是巴黎最近出現了一位惹出了很多亂子的神秘詩人,分散了很多人的注意力,想必批評你的聲音還會更多。
哦對,你這段時間不怎么外出走動,我來告訴你這件事吧,簡單來說,一位年輕的詩人寫了一首很能煽動人心的質疑社會秩序的詩歌,還在公共場合直接念了出來,并且正在快速傳播.
你聽聽這首詩歌的內容,巴黎竟然還有這么大膽的詩人!這種人要是在我們俄國.”
米哈伊爾:“.”
我自己跟自己來了一波風險對沖?
在感慨了一會兒后,屠格涅夫總算是回歸到了正題:“原本好好的局面一下子就變成了這樣,米哈伊爾你難道不覺得可惜嗎?”
“并不可惜,就像你說的那樣,如果說前一陣子是大半個巴黎文化界的人都知道了,那現在豈不是整個巴黎文化界的人應該都知道了?”
米哈伊爾頗為樂觀地攤了攤手,接著便用一種屠格涅夫已經十分熟悉的堅實的語氣繼續說道:“而且我相信,這些文學理論的影響將會是持久的,現在看過去大多都是批評,但之后會怎么樣又有誰能說得準呢?”
“你都這樣說了,那我只能相信你會取得成功了。”
眼見米哈伊爾似乎真的并不在意,屠格涅夫便也跟米哈伊爾開了一個小玩笑,而突然想到了什么的他很快就補充道:
“對了米哈伊爾,有一位先生很想見見你”
請:m.llskw.org